浙江在线04月16日讯
“回家的感觉,真好!”昨天上午10时左右,我国南极第24次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抵达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作为队中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浙大博士生崔祥斌一下船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瘦了,也黑了点。”对着极地中心来迎接的同事和老师,崔祥斌笑呵呵地说。捻指一算,距离他登上雪龙号驶向南极,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他要么是在冰天雪地里,要么是在船上,吃、睡条件都没法和在学校、在家比,而且还要完成大体力科考任务。
“考察时瘦了三四公斤,回到船上又胖了一二公斤,做个减法,我还是胖了一些。”他说除了这点变化,他身体情况都很好,没有感觉到特别不适。
“半年不在,就要跟不上节奏了,”崔祥斌自嘲道,“发生了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而且船上生活节奏很慢,我要马上调整过来,要不然就落伍了。”上海安顿几天后,他将返回杭州,跟浙大老师学生分享南极之行,然后就动身回山西老家,好久没见他爸妈了,特别想和他们团聚一下。
和以往比,第24次南极科考是我国历次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重的一次,考察围绕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等目标,共完成了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任务,非常成功。
这中间,崔祥斌参与了冰层采样等任务项目,他在南极洲上做博士论文的计划也比较顺利。按照计划,他将对考察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作为论文基础,明年七月就参加论文答辩。“论文需要的数据基本来自这次考察,我自己还是很有信心。”
好不容易去了一次南极,小崔带回了点啥宝贝东西?除了科考必需的冰样本外,细心的崔祥斌没有忘记培养他的学校和生活的城市。他告诉记者带回了两份礼物。一份是南极石,大概10块不到,要送给浙大地科系做收藏研究,“南极石经过多年风雪冲刷,很多石头中间带孔,看起来挺别致的”。
还有一份礼物是城市指向标。到达南极最高点的时候,崔祥斌找到国内做好的写着“杭州12476”的指向标,和其他队员一起立在了南极冰穹A区域上。他解释说,标牌箭头指向杭州所在的地理位置,后面的数字“12476”是这里距离杭州12476公里。“虽然去南极的人很少,但只要来过这里,无论哪国的科考人员都会找到杭州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