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选拔让不同人才流向相应高校
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高校、专业在招生时,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应三类考试科目,分成三批进行录取。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对考试科目、内容作如此划分,既是考虑到对以往高校分批招生传统的延续,也是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我国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这三类院校与现行招生录取中全国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分批总体上大致对应,新课改高考方案的三类也基本上按此划分。
高考是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都希望通过高考这一纽带选拔各自所需要的学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分类选拔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拔合适的学生。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对大学来说,可以根据大学特点,依据方案提供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这满足了不同高校的选拔人才的不同要求,尊重了各个高校的选择权。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都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近年有所改变,但离社会对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的因素,而高职高专与本科高校的招生考试科目完全相同也是一个因素,它强化了高职高专教育向本科教育看齐的意识。
高职高专设立技术考试科目,可以引导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加强技术课程学习,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也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说,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能力强是其本质要求。将技术作为高职高专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有利于选拔出适合这种培养目标的人才,也有利于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学、做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引导素质教育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而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反映在学习成绩尤其是高考的一次成绩上,同样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新课改高考方案实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将逐步建立起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这一政策透露出一个信息:从2009年开始,高校招生时是否录取某位考生,不再只看这个考生高考的一次成绩,还要看考生的会考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目前高校在招收新生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占主导地位,基本上考分够了就得录取,自主选择权很小。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招生院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自主确定是否对相应学科的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当然这种要求必须在招生简章上提前告诉考生。在招生录取时,对投档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招生院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择优录取。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从浙大招生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欢迎这种高考改革,学校一直很重视“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优选那些有思想、品质高、个性突出、获知欲望高的优秀学生。新课改高考方案,为我们学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此次新课改高考方案是为了适应高中新课改而进行的一次改革,但反过来,这一高考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也将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带来影响。浙江省功勋教师任继长说,这个高考方案,打消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对新课改的疑虑。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文化科目轻实践课程、重智育轻体育美育、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是新课改高考方案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改高考方案的一个新特点。其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认为,新课改高考方案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方案改革了,学生的学习也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第一批实践者,现在的高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该注意些什么呢?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认为,首先,学生在学习中要更加注重基础,掌握基本技能。虽然新高考方案设计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明确能力的提高仍是以扎实基础为前提的。第二,拓宽知识,提高选考能力。对于任何学科,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抓住其中的扩展知识点。这样做,不但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向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选考能力。第三,注重应用,提高各科目知识的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