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武义4月19日电 今天上午,武义县农办扶贫科干部董春法和蔬菜专家陈连富来到泉溪镇上潘新村红花芋种植大户邱舍林的田头,帮他开出了红花芋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处方”。邱舍林乐呵呵地说:“县里的干部‘扶着’我们赚钱,今年估计仅种芋就有5万多元收入。”
上潘新村原位于武义南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被称为武义最穷的人。1998年搬迁下山后,被安排在经济较发达的泉溪镇。县、镇干部常常登门,不仅送来扶贫资金,还想方设法帮助拓宽致富门路。如今,上潘新村村民靠发展效益农业、搞家庭工厂、进厂务工等,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让贫困群众先坐上“富民快车”,是武义县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项举措。目前,全县已有370个自然村、1.53万户、4.56万人搬迁下山,并冒出了上潘新村、董源坑村等10余个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下山脱贫村。
武义县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下山脱贫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周边迁移。该县建设用地、复垦用地等指标优先安排下山脱贫用地,并依托当地工业、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将下山人口最大限度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据了解,目前,该县下山劳动力转产率达82%。大初坑村整村搬到毗邻县经济开发区的王大路村边后,村民或进厂打工,或开店经商,经济收入大幅提高。村民何荣贵将自家多余的楼房出租给外来民工,还开了家快餐店,年收入超过6万元。
武义县对下山移民的产业开发也有“特殊照顾”。县里安排干部结对帮扶,引导下山农民发展名优茶、城郊型蔬菜等效益农业。同时,降低产业化扶持政策“门槛”,提高补助标准。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三四百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下山移民可优先报名和优先挑选培训工种。原西联乡水碓坑村村民谢伟忠通过下山移民创业贷款等特殊政策,筹资20万元跑到昆山开超市,每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
贫困农民攀上“富民快车”,使武义区域经济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多项经济发展数据在全省欠发达县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