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员王浙跃工人不服气说:那你来试试 老王西装一脱:试试就试试
走进施工现场,王浙跃就变成了一台多功能的仪器——他可以轻易地在一堵巨大的墙面上看出2毫米的凹陷,用手一划就知道腻子是否均匀。走路的时候,所有贴地砖的工人都会紧张地盯住他的脚,因为如果他要用脚在一片地砖上蹭蹭的话,这可不太妙,这片砖八九不离十铺歪了。
“我进到现场从来不带尺。”关于这一点,他挺自豪。
王浙跃是浙江中天四建的施工员,两年前到北京做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新大楼的工程项目。24日,记者找到了他。
把老婆接到北京做饭洗衣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指定医院之一,将为运动员们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
老王刚从浙江东阳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所以后面有些东西还需要返工,比如护士站的接待台下面没有挖出一块空间来让坐轮椅的残疾人放脚。他来的时候,只知道这个楼要求很高,工艺要很精细,难度挺大。
“后来才知道全世界的运动员要来这里看病,”他挠挠头:“难怪了。”做了多年土建的老王意识到任务重大,特别把老婆也接来,为自己做饭洗衣。“后勤保障啊,”他笑了:“吃好很重要,才能干好工作。”
看起来,北京的面条、饺子并不对他胃口。
靠手艺镇住了所有工人
老王到了北京后,所有的工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好伺候,每次进施工现场就是一通嚷嚷,嗓门又大,总之是这儿不行,那儿不好。
“活儿就这样了,不然您来试一试?”
试试就试试,老王把200块钱的西装一脱,操着泥刀就上。有时候是拿锤子,有时候是拿钉枪,反正什么他都会。麻利地把活儿一干,白衬衣上一点脏都没有。
完了他拍拍手上的灰:“干这个我用了1个小时,我给你们90分钟。”
不服不行。
老王靠手艺镇住了所有工人,以后不用他大声说话,只要眼睛瞟几下就能表达意见。但是他依然上火,依然大着嗓门较劲。
甲方(发包方)有时候会因为赶进度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会说,赶紧把哪单活儿干完,工艺上能过去就行。有些小年轻不知深浅,会照着去做。老王在建筑队里摸爬滚打了近30年,知道这些都是不靠谱的,今天他们着急了要你赶进度,明天验收的时候可能就会挑工艺上的刺儿。
他不干,顶着甲方,甚至拍桌子:“不行,工艺上是过不去的!你的要求是不对的!”
比如浇筑混凝土柱子,国家对平整度的标准是误差不得超过5到8毫米,这次甲方的要求是不超过2毫米。高要求,这活儿的时间就快不了,到最后,大家都觉得老王磨磨叽叽不知道干什么。用建筑队的仪器测量之后不算,自己还到医院去借医疗上专用的红外线设备来测量。
可到最后,就是靠老王对质量的较真,这工程才能算得上是精品。
“这是我做过最漂亮的工程了”
老王在北京呆了两年多,一直窝在工地里。老家来人了,说你在北京,带我们玩玩吧,实在没辙,去了趟故宫。他的老父亲、老母亲来了,也没时间去陪,让老两口自己出去转悠,结果走散了,回家之后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家庭矛盾。
老王挺郁闷,工地上我得看着啊,一天没有完工,一天就是悬着。自己没其他本事,就靠手艺吃饭,每个工程都是自己的口碑,也是公司聘请他的理由。
到5月份,施工项目就算彻底竣工了,项目部的人员也都得收拾收拾走人了。老王现在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工地,瞧瞧大理石的拼缝,踩到人字梯上摸摸吊顶和线条什么的。
“这是我做过最漂亮的工程了,”老王说:“看看就很高兴,听说以后很多领导都要到这儿来治病呢!”
能留下这样的工程,老王觉得北京这两年挺值,而且还圆了父亲想坐一次飞机的愿望。至于奥运会,哦,是一件大事,能看看当然挺好,不过,到时候自己也说不定会在哪个工地上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