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8日讯
印染“活化石”夹缬的材料从何而来?近日,苍南文物普查野外普查队发现一组近现代工业遗存——制靛池群,见证了这一古老工艺的沿革与衰落。
据苍南文物馆馆长杨思好介绍,此次发现的制靛池群位于蒲壮所城西门外村水路山自然村。十几口制靛池两两相邻,呈散落状分布于水路山山径两侧。这些池子平面呈圆形,外壁用不规则块石叠砌,内壁夯石灰土,内直径2.3米,外直径3.1米,深0.9米,内壁上端平行开有两个入水口,外壁下沿开二个圆形出水口,一高一低,其中4口制靛池保存基本完整。
靛青是用蓝草浸沤而成的液体,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我国民间利用靛青印染织物的传统工艺延续已久。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靛青为染料的印染工艺“活化石”——夹缬榜上有名。此外,靛青还能用于提炼一味中药“青黛”,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因此在民间使用广泛。
西门外村一位78岁的“老靛农”介绍,这一带制作靛青的方法是将蓝草叶浸泡、捞干、沉淀,再用青黛加石灰多次发酵后经沉淀出青靛渣。老人回忆,这些制靛池归村里所有,从解放后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每条大街和邻街的一些中心村落,均有印染夹缬的作坊,靛青往往供不应求,但后来逐渐衰落废弃。不少村民家门口至今仍生长着枝叶繁茂的蓝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刚认为,民间制靛工艺各有不同,温州乐清、平阳、瑞安等地曾有大量制作夹缬染料靛蓝的作坊,这组制靛池遗存为研究我市靛青和夹缬生产工艺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