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浙江的绍兴、杭州、余杭、长兴、安吉、海盐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国贵族墓地中,出土过大量高质量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2004年,江苏无锡鸿山发现的大型越国贵族墓里,出土了500多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一发现轰动了国内考古界和古陶瓷学界,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然而,这些精美的青瓷究竟产自哪里?这个一直困扰着考古学界的难题,也一直成为素有“青瓷发源地”之称的浙江的陶瓷研究专家们寻找它的动力所在。
其间,浙江省陶瓷专家多次到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实地考察,对出土的如此精美的文物赞叹不已,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其中原始青瓷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德清县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如是说。他们结合德清县已经发现的这一时期原始青瓷窑址群,以及苏南与浙北邻近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上交通,萌发出“无锡越国贵族墓出土原始青瓷的产地是否在德清”的猜想。
2007年,德清亭子桥窑址的发掘无疑给沉寂多年的古陶瓷界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曾为自家宝贝四处寻找“出生地”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无锡鸿山越国大墓发掘领队张敏也多次造访德清,今天当他再次面对这2000多年前的窑址时,无数的意外令他激动不已:鸿山等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礼乐器,如作为礼器的鼎、豆、提梁壶、罐、盆和作为乐器的甬钟、铃、鼓座等均在亭子桥窑址找到相应标本,且该窑址出土器物的纹饰、造型比鸿山墓里的更精美——“不同产地的瓷器,其胎泥成分不同。因为在亭子桥出土的原始瓷胎土成分与鸿山墓原始瓷礼、乐器的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德清原始瓷窑群就是这类产品的集中产地,它的出生地就在这里。”
考古队坚信:
找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瓷器是流动的,而窑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窑床才能证明瓷器生产地。在古陶瓷考古中,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浙江省考古所副研究员郑建明始终这样认为。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在亭子桥发掘的7条窑炉遗迹都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每处都有2到3条窑炉先后叠压打破,说明每处窑炉都经过整修和重建。窑炉的坡度比较缓,陈元甫说:“如果坡度太平,火流动太慢;坡度太大,火又流动太快,浪费燃料。这样的坡度刚刚好,前面7度,后面5度,中间17度左右。”
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2号窑炉,窑床长8.7米,宽3米多,呈长条形,符合当时江南早期龙窑短而宽的特点。它像条龙盘在山坡上,因此被称为“龙窑”。到了后期,龙窑就变长了,形状长而窄,且分成几个部分。由于窑炉太长,两边还要开几个投柴火的孔,要不然前面火膛的火根本烧不到后面,影响产品质量。
曾几何时,一场炙烤焦土的无情野火,开启了先民的心智。亭子桥窑址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仍留下了当年使用的痕迹,火膛里的泥烧得又黑又硬,像一块块石头。泥土是明显的红烧土,与周围的土不同。以前烧造青瓷,为了不让瓷土粘住窑底的土,窑底还会铺上一层沙。陈元甫介绍:“当时窑床火膛有个高起的拱顶,1米多高。因为边上竹子比较多,窑工把竹子编成一个支架撑住,外面再糊上泥土,更加牢固。”仔细看,泥土里确实残留有竹子的痕迹。这种早期龙窑的建筑技术,为后代龙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它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用自身的演进,诠释着时代的变迁:走过商周的漫漫长路,经历六朝的风风雨雨,见证大唐的伟大宏图,千年沧桑过后,今天依然光彩夺目。如果说瓷是参天历史大树上结出的硕果,那么德清无疑是一片理想的沃土。火烧山、冯家山、亭子桥……一系列关于瓷器的考古新发现,让人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