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认真听大人讲如何用乌叶做乌米饭。
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
昨天《节气风俗能不能列入传统教育》一稿,引发不少热爱节气风俗的市民及杭城师生们的热议,并受到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士的关注。
学生体验立夏习俗
昨天上午,半山娘娘庙前熙熙攘攘,人们有的洗盆、有的刷碗,有的洗米、有的切菜,边忙边交谈着。一个小时后,孩子们满头大汗地将乌米饭、野米饭、全笋、豌豆等特色菜肴端上了餐桌,开始“狼吞虎咽”。
看着孩子们对立夏习俗的热情如此高涨,带队的陆老师说:“看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是非常吸引学生的,只是我们没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像今天这样,让他们亲身体验既生动活泼又丰富多彩的立夏习俗,相比老师在课堂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申报文本正在制作
站在一旁的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会长倪爱仁介绍,立夏这个节气,早在3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些民间习俗,但随着社会发展,立夏习俗已基本消失。
半山一带立夏曾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孩子们吃的乌米饭、野米饭、槐豆、立夏饼,还有称人。这些习俗中都隐含着许多历史文化故事。除了吃乌米饭这项有趣的习俗外,其他的基本消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恢复起来。”倪爱仁说。
杭州市群艺馆的副研究馆员林敏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具有突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二是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在世代传承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处于濒危状态;三是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5年保护规划。
林敏说:“半山立夏习俗基本具备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我们这次到娘娘庙来,就是特意调查和感受立夏习俗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制作申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