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经济圈区位示意图。
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都市经济圈建设,杭州先行一步。去年5月,杭州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杭湖嘉绍四城市联手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昨天上午,由本报和湖州日报、嘉兴日报、绍兴日报共同发起的“发现杭州湾——聚焦杭州都市经济圈”大型联合采访首站杭州,采访团的旗帜首先出现在了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师钧的面前。
畅想杭州都市经济圈美好蓝图
一条京杭运河贯通了杭嘉湖,一条建设中的地铁寄托着海宁、德清人民的希望,一条钱江通道将加速杭州萧山、绍兴与嘉兴乃至长三角的沟通……
“为什么要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构建怎样的都市经济圈?如何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
采访团记者们一下子被朱师钧抛出的三个问号吸引住了。尽管来自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个不同城市,但身处一个都市经济圈中,大家都明白,我们之间除了几千年积淀的深厚交情,眼下最紧要的课题便是如何在炙手可热的长三角城市发展新格局中,构筑一个抱团发展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都市圈竞争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
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五大城市群。而在中国经济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崛起。
朱师钧指着一幅世界地图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并集中体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之间的竞争。
杭湖嘉绍四城市,以占全省1/3的人口创造了近1/2的GDP,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会城市,在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交往中已经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正逐步壮大。
朱师钧介绍,在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下,区域内城市抱团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强区域竞争力。协调发展,将有助缩小区域内发展差距。共同发展,可以协调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到互利、互补、互惠。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同时是深化细化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
“一句话,是为了抱团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朱师钧说。
空间布局“一主三副两层七带”
“再过20年,如果有人问杭州有什么产业?最主要的之一就应该是休闲业,杭州最应该打造成现代制造业中心和休闲中心。”
朱师钧告诉我们,整个都市圈与核心城市发展的产业是紧密相关的,定位也是相关的。杭州实行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两轮驱动”,要实现这个目标,是依托在都市经济圈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杭州都市经济圈规划明确,杭州经济都市圈将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在这一即将提交杭州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审议的规划中,杭州都市经济圈总体布局框架浮出水面: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突出杭州核心,以沿路、沿湾、沿湖区域为重点,形成“一主三副两层七带”的网络化总体布局框架,促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朱师钧介绍,首先应当凸显杭州市区在都市经济圈的极核地位,强化“一城七中心”功能,通过整合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增加集聚辐射能力。
其次,需要培育三个副中心,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都市经济圈副中心。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来坚持错位发展。
然后,联动两层发展,以杭州市域五县市以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临杭六县市为紧密层,以湖州、嘉兴、绍兴三市除市区、临杭六县市之外的下辖县市为联动层,实现联动发展。
最后,推进七带构建:优化提升沪杭甬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构筑杭湖发展带,着力打造杭金衢发展带,加快开发杭千发展带,推进形成杭徽发展带,引导培育沿太湖生态发展带。
规划像是指针指引四座城市共赢
“通过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进一步提升杭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实现都市经济圈共荣。”朱师钧认为,都市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必须从七个方面同时推进。“产业共兴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内在要求。而产业对接、合作、转移和升级则是都市经济产业共兴的重要举措。”
朱师钧说,在产业共融的过程中,杭州产业“退二进三”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企业将逐步从老市区搬迁出去,一部分企业将“移民”开发区,另一部分企业则向周边地区扩展。德清、安吉、海宁、桐乡、诸暨等临杭县市,纷纷摩拳擦掌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
听到这里,来自嘉兴、湖州、绍兴等地的老记们,不由发问:杭州哪些产业将率先实行转移,二、三线城市如何实现产业承接?
“哪里商务成本低,企业就往哪里跑。市场会自然选择,政府则是提供信息引导。”朱师钧笑答。“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就是为企业升级转型发展寻找产业发展区块提供有利引导。杭州都市经济圈规划中,划分出电子商务、服装产业、环保产业等不同区块的产业集群,而企业则在这些集群中根据商务成本向周边县市扩散。”
朱师钧说:位于秋涛路的杭州木材厂的搬迁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秋涛路逐渐变成了主城区的一部分,占地85亩、拥有几千名员工的杭州木材厂于是把生产加工基地搬到了德清,企业总部则留在了杭州。
“在杭州产业转移的同时,周边的县市不断地把企业总部迁入杭州,在总部经济推进的过程中,杭州都市经济的融合也在不断加速。”朱师钧分析,我省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当地人才和资金的限制,需要开辟新天地,需要总部搬迁,“杭州就是首选城市”。
朱师钧认为,总部选择杭州,不仅因为杭州的城市环境,还因为杭州留得住人才,每年在杭州毕业的10万大学生中,至少5万选择留在了杭州。另外,例如企业发展上台阶,遭遇资金瓶颈,而省内的大银行多数在杭州,原来贷款额度受限的民营企业落户杭州后,资本机会就多。
“杭州打造总部经济,与北京、上海不同,它们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而杭州更多地欢迎省内的优秀民营企业将总部迁进来。”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周璐彦 实习生 芮亦康 通讯员 张少华 赵波 摄/记者 李苾罡
编辑:
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