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手记之五
促进农民增收要有真感情真行动
林健东
(2008年4月28日夜,记于松阳县委)
上午来到筏铺街头,这里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繁忙景象。村委成员詹碧珠正在几袋茶青前忙得满头是汗,脸上荡漾着阳光,写满了笑意。看着这热闹街景,我感受到一份踏实,更感受到了一份责任。
说踏实,首先是因为通过一周的蹲点调研,古市镇、筏铺村以及筏铺村家家户户老百姓都制定了增收计划。在上周五的民主听证会上,村两委干部更是表达了率先增收、带领村民增收的信心和决心。村支书詹水金说,今年增收1万没问题;村委会主任王火荣说,今年争取增收2万……俗话说,事在人为。只要大家坚定信心干起来,实现增收目标就大有希望。
更让我感到踏实的是,调研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实事、难事、烦心事,都逐一落实了责任单位,有关部门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的作风也倍受筏铺老百姓好评。像筏铺茶青市场,因建设用地与供电设备仓库发生冲突未能兴建,现在供电局主动提出搬迁,使这件被茶叶示范户廖增标称为“关系民生的大事”很快就可付诸实施了。筏铺村民“建房难”问题,有关部门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其他像上横圳水渠建设、古市老大桥改造、筏铺下山脱贫小区管理机构设置等7件实事,也都有了具体安排。办好这些实事,对于筏铺和古市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推动,农民增收就有更好的基础。此外,村民反映的“分田难”、“征地款分配难”等影响稳定和谐的难题,也都明确了责任人。
再说责任,责任更是沉甸甸的。一方面,虽然筏铺村及村民都制定了增收计划,几件实事也都进行了交办落实。但要把计划变成现实,把每件实事办实办好,还需要古市镇和筏铺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需要有关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而化解“分田难”等长期存在的难题,更考验干部的耐心、细心和智慧。另一方面,通过筏铺的蹲点调研,我对农民增收问题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也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紧迫感。筏铺村的实践表明,促进农民增收,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发展产业可以促进增收,集聚人口可以促进增收,强化保障可以促进增收,调处矛盾同样可以促进增收……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和辩证的思考,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多半是要打折扣的。特别是像筏铺这样的市级文明村,仍有65户低收入农户,人数达到118人,分别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3.9%和14.6%,用村委会副主任纪虎威的话说就是“贫富不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更深的思考。
蹲点期间,还有一个叫熊俊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分不到田,逼着他到温州打工,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听说我到筏铺蹲点,不惜放下工作跑回来,向我反映“分田难”的事情。熊俊不辞辛苦返乡反映问题,说白了就是期盼领导干部要情系民生,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要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真的要有情系民生的真感情,狠抓落实的真行动,真正把乡乡、村村、户户的增收计划制定好,把促进增收的实事项目落实好,把影响增收的各类难题解决好。(作者系松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