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蹲点调研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及建议
在一周的蹲点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调研组认为,欠发达山区农村要推进创业创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快解决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下面将小湖山村蹲点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汇报如下:
(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村班子建设和农村人才欠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在走访期间,我们发现村中没有能看到38岁以下的男女青年和中青年男女和学生,能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中年偏上及老年人。在外出人员中多数为务工人员而非经商,年初离家出门赚钱,年末回家过年,成了群候鸟式的人群,这群人占该村人口的53%左右,其中还有一些是为了培养子女在县城借读而陪读的打工父母。由此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成员主要来自仅占村总人口一半左右的“留守人员”,村班子年龄严重老化、文化素质较低,带领村民创业创新的动力和干劲不足。村班子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根据高二乡提供的13个行政村的党支部花名册和第八届村委会成员名单,我们发现有79%的党员年龄超过40岁,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年龄超过50岁;村委会成员中也有一半以上年龄超过50岁。在小湖山村新当选的村委中,三名成员均为小学文化,年龄平均为52岁;党支部员的平均年龄为44岁,支部书记在函授大专,另一名初中文化。由于5个自然村的地理位置分散、交通不便,加上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两委很少开会,党员活动也很少,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加上此届班子是在最近换届选举中新上任的,有的班子成员对农村政策、组织程序等不大熟悉,队伍内部也需要加强磨合。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尤为突出。
调查中村民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条件落后,道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小湖山村的自然村数量多,彼此自然位置分散,5个自然村中有2个已在全省“康庄工程”中受益并通了公路,另有3个彼此之间却没有公路连接,我们调研时也只能徒步翻山而行。位于其中一角的山潭村,在八十年代农民自发用铁镐挖了一条机耕路,建成时是全县和全乡的典型路,如今旧貌依然。在走访期间,群众也反映由于村级联网公路补助资金从康庄路的补助24万元/公里降到了15万/公里,而实际建设大约需35万/公里,三个自然村之间的联网公路全长3.5公里,资金总缺口达70万,即使争取到省里的项目补助,仅靠村民也难以筹齐资金缺口。除了公路设施外,村民也提到了有线电视、村活动中心建设等问题。二是致富门路少。因信息闭塞,种植的传统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大多收益较低,市场上需要的农产品却又得不到相关信息,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小湖山村发现的问题,结合我们在开展民情档案试点工作中掌握的其他情况,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推进创业创新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班子能力建设,发挥村级组织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发挥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此次全省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吸引整体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发展,注重把政治素质较好、工作干劲足、群众信赖、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才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继续深化农村指导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作用,积极选拔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挂职。
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围绕保持先进性要求,不断完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质量标准,确保发展农村党员的质量,注重从“双强”型村级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
三是加快合村并组改革。积极整合村级行政资源,降低农村行政管理和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对一些地理位置分散、人口稀少的自然村,应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通过“下山脱贫”、整村搬迁等方式,加快向中心村集聚。
四是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开展“两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借助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和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以政策理论、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水平。
五是完善机制,激发村级干部队伍工作活力。通过制定科学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考核和奖惩紧密结合,对年度考核实绩突出的乡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职能力差的村级干部,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激发村干部工作活力和创业创新的动力。
(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创业致富能力,满足农民日益突出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小湖山村民反映的问题,重点推进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要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适当提高村级公路设施建设的省级补助标准,逐步扩大“康庄工程”在农村的收益范围。推进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产品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的比重,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的经济联动和信息互通。
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引导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形成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圈和建立农产品供销网络。
浙江省档案局
2008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