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泽华(右一)牵着从绵竹死里逃生的女儿施玛晓璇(右二)。本报记者 裘志伟 王颖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1个、2个、3个……712个广元孩子被浙江父母抢着领走了!昨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钱江晚报承办的“情系广元,牵手未来——爱心1+1”活动现场,来了近万名市民,一面面写着广元孩子姓名、年龄的小旗帜不断被摘下,共收到现金71.292万元!在六一这个特殊节日里,他们幸运地拥有了来自浙江的“父母、兄弟、姐妹”,在重建家园的求学路上,远方的亲人来了!
“父母”来了
清晨8点半,浙江工商大学政治教师王杰生夹着黑色公文包出现在西湖文化广场捐赠台前,他是一大早坐6点15分的头班快客,从义乌赶过来的。并且一口气就捐助了10个孩子,“女生自立的路更难走,先帮助她们吧!”
一位中年妇女一笔一划地在“结对登记表”上认真写道:“我就是你们在浙江的父母,你们要坚强……”她写了足足五分钟,对记者说,“总算还了我这32年的一个愿。”她叫于建清,32年前她作为保俶塔小学的代表听了“唐山大地震”报告,“听到地震中有这么多孤儿,当时真想帮助他们一把。因为我妈妈就是一个孤儿,我知道一个孤儿独自长大有多苦!但当时家里哪有这个条件?”令人吃惊的是我们发现其实她现在自己正遭遇人生中的困境,她爱人因为肝硬化长期卧床,她那1000多块钱的工资成了全家的唯一依靠,为了培养女儿,于建清不得不靠晚上摆地摊卖发夹、皮筋这些小东西贴补家用。可昨天她却一口气捐了2500元。
60岁的周菊观带着6岁的小孙女今天一早从嘉兴海盐出发赶过来,挑了一个叫肖维的初一女孩,“我想我70岁时总还在的,那就能把她养到大学毕业了!”
“兄弟姐妹”来了
一个10岁的小女孩认真地在登记表格写上自己和“妹妹”的大名:吕一灵、余莉。拽着那张写着余莉名字的彩条,她就像抱着“妹妹”一样美滋滋:“我有一个四川妹妹了。”
你们一定要幸福生活!——许多人捐赠完后并没有离去,一直留在现场听前线记者讲述前线故事。刚从绵竹死里逃生、被爸爸施泽华抱着来玩的5岁女孩施玛晓璇,他们的出现瞬间激发了市民热情,衣服、钱、吃的,不断有人往他们怀里塞东西。省妇联副主席金敏这里300元、那里200元,把身边所有的钱捐完了,包括包包里的糖果都掏光了才走。
浙江歌舞剧院歌唱家徐宁、张承军、张亚利、严圣民,浙大文琴艺术团的手风琴手……许多人还未表演就先去台下“认养”孩子。
一位叫徐杰的结对者说:“灾难不能分担,就分担些苦难吧。”一位不知名的结对者在留言板上留下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孩子,请你放心,阿姨有足够信心和能力将这份爱贯穿始终,你一定要幸福生活!”
继续进行网上结对
昨天现场活动结束后,仍然有很多读者致电96068,希望和广元孩子结对捐款。为此,本报明天开通网上捐助的方式,有助学意向的读者,可以登录本报网络版(www.qb.zjol.com.cn)选择捐助对象,并把钱交进省慈善总会的指定账户。
相关新闻
都让人落泪 帮谁都一样
就要这个姐姐!
镜头一:哭得不好意思了
认捐完3个孩子,孙颖兰的眼泪还没有止住,“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一看就哭,哭得实在不好意思了。”孙颖兰是代表茅以升学校党员来的,2000个学生名单,她没有挑选,第一眼看到了3个名字,她就捐了。“都是苦孩子,都需要帮助,帮哪一个都一样。”
镜头二:肚皮上藏着1000元钱
在彩旗下看了好久,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六年级男生陈维安终于选定了一位低年级孩子作自己的伙伴。昨天上午8点不到,陈维安就从城西的家里出发,一个人坐上了开往武林广场的公交车。在他肚子前的小口袋里,藏着1000元钱,那是他的压岁钱。亲手剪下写着助学结对名字的小彩旗,收好,陈维安终于掀开了上衣,拉开一个小口袋,把叠得整整齐齐的1000元钱取出来,放心地交到了收银台。
镜头三:送只新书包
新昌小朋友陈潘豪11岁,五年级,认助的是青川茶坝乡一位六年级学生。他还带了一个书包,里面是他准备的学习用品:“我想把这些东西也送给他们,作为六一节的礼物。”
镜头四:自己捐,再帮朋友捐
成都人贺远手里拿着名单,稍微翻了一下,跟妻子选定了人选——一个叫李佳维的二年级小女生。他俩是早上5点从湖州赶过来的。
电话响起来,是宁波的朋友,托他结对一个。他选了一个叫付航的四年级男生,在登记表上援助人一栏填了赵绮文,这是他朋友女儿的名字。
镜头五:小夫妻认了俩
俞耀宏、戴军夫妻结婚不久,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他们认下了同在石坝小学的王开飞和董露露。两夫妻说,他们认养的这2个孩子同龄,对这对尚没有孩子的夫妻来说,无异多了一对“龙凤胎”的牵挂。
“其实对孩子的关心并不仅限于学习,更不限于拿出1000元的学习费用。”俞耀宏说,爸爸这个概念对他来说还在准备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和优良成绩,更需要艰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
镜头六:连续三年认养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手拿一张5月17日的钱江晚报,慢慢走近登记台,“每天都看报纸,看一次,哭一次。”他指着报纸上那一排排搜救人员找出来的孩子的书包,“这些孩子太悲惨了。”大爷叫马振玉,今年71岁:“我和老伴打算捐助一个孩子,连续3年,每年交1000元,以表寸心。”
镜头七:想合捐一幢教学楼
家住杭州南肖埠一位姓储的女士很快认捐了一名中学生,却迟迟不肯离开。她对记者说,她最感痛心的是被震坏的校舍,她非常想帮助灾区学校重建一幢高质量的教学楼,但一个人能力有限,她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凑钱,一万、两万或者五万都可以,建成的教学楼将永久屹立于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