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8日讯
经过孵化器里的21天孕育,一旁的7枚土鸡蛋变成了小鸡,可那些标有数字的重点监护对象,却丝毫没有动静。
直到昨天上午9点,2号蛋壳被啄开了一个小洞,露出了粉红色的小嘴。
它长大后,将会楚楚动人——特有的灰色羽毛,艳红的头冠,细长的双脚,而当它展翅时,翅膀内侧呈现温润的粉红色。
这就是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
昨晚11点,小洞已经扩大到一元钱硬币大小,里面的小朱鹮活力十足,时不时还会叫一声。据预测,今天下午2点左右,它将会破壳而出。
这是50年来朱鹮家族在今年4月重返浙江后,出生的第一个宝宝。其里程碑意义就在于证明,德清下渚湖湿地的确适合“环境指针”朱鹮的生活。
2号蛋最先有胎动迹象
4月9日,10只朱鹮经过28小时长途旅行,从陕西省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抵达下渚湖。最大的10岁,最小的1岁。其中有一对朱鹮,在迅速适应当地生活后产下4枚蛋。
鉴于这是朱鹮重返浙江后的第一次产蛋,专家决定让它们自然孵化,但不知道为啥,离预产期还有一半时,有3枚蛋破裂了。
为慎重起见,剩下的1枚蛋,被送到了浙江大学进行人工孵化。
孵化器里的环境是模拟自然的,比如,温度、湿度,转蛋的角度和频率也是动态变化的。
接手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技术员葛云法说,考虑到朱鹮一般下蛋2枚-4枚,怕1号蛋过于孤独,他特地买来7枚土鸡蛋陪着一起孵化。
28天后,预产期到了,7枚土鸡蛋变成了小鸡,可1号蛋还没有动静。葛云法拿光线照过,啥也没照出来。上星期六,它被认定为“哑蛋”。他说,很可能它从未受过精,或在室外待的时间长了,受到影响。
幸运的是,后面陆续被送来的4枚朱鹮蛋,2号蛋最先有了胎动的迹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月底,另外3只朱鹮也会陆续来到这个世界上。
为什么朱鹮会不停下蛋
在来下渚湖前,这对朱鹮父母已在陕西下过两枚蛋,加上前两天又在德清产下一枚蛋,总共下了11枚蛋。
为什么会如此高产?
陕西林业厅派在德清的朱鹮饲养专家杨小曼说,因为朱鹮有“补卵”的特性,也就是说,它们下的蛋被捡走后,就会再补生一个。
葛云法说,这样的高产说明它们的身体状况比较好。同时也证明,下渚湖湿地的环境适合朱鹮生活。
事实上,和陕西省一起搞朱鹮易地种群发展的合作研究,当时之所以选择下渚湖,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评价,下渚湖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它保持着完好的环境生态,不仅有山、有水、有岛,其湿地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十分适合鸟类生活的。
“朱鹮喜欢田园式的生活,将来朱鹮种群扩大了,下渚湖也能提供更大范围的空间。”
并称为国家四宝
事实上,50年前,朱鹮也曾经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当时也是我省重要的物种。可惜,自从1956年宁波采集到3只标本后,朱鹮至今没有被发现过。
这是一种具有珍贵观赏价值和极高科研价值的湿地鸟类。在国际鸟类联盟受生存威胁的鸟类名录中,朱鹮被列入濒危等级最高的极度濒危级。在我国,朱鹮跟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国家四宝”。
19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大规模的连续性捕杀,以及对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尤其是湿地消失、树木砍伐和化肥农药滥用,致使朱鹮在上个世纪中期曾一度没了踪影。
1981年,中科院的一位专家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在随后的20多年里,国家通过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目前朱鹮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只。
在日本,朱鹮被视为圣鸟。陕西的这一成就,令日本羡慕不已。从1998年到去年,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向日本人民赠送了5只朱鹮。目前,日本也在积极探讨通过野化放飞拯救朱鹮的途径。
在浙江人更大的愿景里,希望今后全省各地都有朱鹮生活的影子。而这首批落户的朱鹮,以及即将诞生的宝宝,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