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讲述人
柯朝平
杭州剧院总经理
6月22日上午,杭州剧院三楼办公室。记者推门进去时,柯朝平正坐在沙发上看《财富周刊》,桌上还摆了一套茶具,紫砂壶里冒着热气。办公桌上的电话,不时地响起来,他放下杂志,开始一个个地接电话。
杭州剧院成立于1978年,是大型综合性艺术剧院,2000年改扩建后,现拥有1608个座席,是杭州市中心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剧院推出了“周末音乐大讲堂”等普及演出,现已成为市民欣赏音乐的重要文化场所,营造了浓烈的城市文化氛围。
《阳台》剧照
两场《阳台》票房55万元
2005年5月,我通过竞聘当上了杭州剧院的总经理。
上班第一天,我发现了两个问题:杭州剧院一直以来都是靠放映电影、出租剧场为主业,从2000年以后,市民都喜欢上专业的电影院看电影了,剧院的电影生意一落千丈,靠电影赚钱是不可能了,我们该怎么办?而剧院场租的价格非常乱,有5000元一天、一万元一天、两万元一天,该如何解决呢?
上班第二天,我开始考虑:剧场究竟该做什么?剧院的优势在哪里?
一个星期后,一件事情刺激了我,财务人员告诉我,这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了,剧院有100个员工,账上才5万元,这点钱怎么够?三天后,我从其他单位借了60万元,把工资发了。这件事,让我下定了决心:回归剧院原来的功能做演出,杭州剧院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只要演出好,不怕没人看。
第一场演出很重要,所谓的‘开门炮’一定要打响。经过一番挑选,我们很快看中了陈佩斯的话剧《阳台》。尽管演出费要11万元,这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我还是一口气接了两场,因为我对这个戏有信心——大光头陈佩斯是个名人,可以通过名人效应带动演出,而且《阳台》的现实性非常强,讲述了包工头老穆讨债、侯处长贪污工程款等故事,幽默而又发人深省。
两场演出,票房达55万元,净赚10多万元。演出结束那一晚,我睡得踏实极了。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演出的日子——2005年6月23日和24日。这单演出,可以说是杭州剧院改扩建之后的商业演出中,第一个赚钱的项目,由此改变了杭州剧院以电影放映为主业的局面。此后,音乐剧、芭蕾、话剧、越剧等轮番在杭州剧院上演,形成了浓烈的文化氛围,让杭州人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