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昕/制图
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温州民间资本再一次表现出了它合理的逐利天性。他们嗅到了创业投资领域的高收益味道,正逐步进入这一领域。
“今年春节过后,温州的报纸上关于厂房转让和出租信息突然多起来,大多是服装、鞋业、轻工、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温州中小企业商会会长周德文这样描述温州制造业的现状。
面对信贷紧缩、出口下降的形势,昔日“风光无限”的温州制造业不得不重新考量自己的生存环境。“可能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周德文说。
民间资本开始寻找更好的出口。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创业投资高峰论坛上,众多温州商人投去了急切的眼神。
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就陆续有几批温商闯入创投业。尽管创投这口“洋水”,温州人刚喝时难免还有点呛,但是他们仍表现出如此专注。如今,更自发形成了投资联盟。
“虽然外界对温州资本的动向往往冠以‘炒’的帽子,但这次进军创投领域是投资,不是投机。”周德文说。
首家创投
30位股东全是温商
“对温州人来说,创投仍然是比较新兴的投资方式,他们还需要时间适应。”首华创投负责人林阿信说。
较早在上海发展的温州商人林阿信,耳濡目染沪上一些国际投行和国外VC的成功做法。
3年前,林把眼光投向创投行业,一年后开始试水。眼下的他,揣度时机已臻成熟,一个被称为“联盟型”基金的募集方案于是和盘托出。
6月初,林阿信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创投高峰论坛,给一批还醉心于实业经营的温商们“洗洗脑”,期望在声音的碰撞中激发温州企业家们对资本运作的关注热情。
举办者的深层用意不言而喻:关于“联盟型”基金方案,能不能被他的那些温州同乡们接受。
透过论坛,林阿信印证了自己原来的看法。对于创投,温州商人们虽然了解不多,但至少“有部分人开始关心创投,有部分已经正式进入”。
事实上,尽管温州企业大多还在陌生的创投行业场外踟躇,但严酷的现实逼使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
曾经在实业经营中风生水起的温州制造业,眼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经营成本直线上升,厂房成本、劳动力成本往上蹿的同时,有色金属大幅度涨价,个别原材料价格甚至翻了个,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带入外销逆境,“思变求生”成为摆在大多数温商面前的严峻命题。
“资本投资领域,温州人以前不太擅长,甚至还不关注,但是我有信心他们会感兴趣。一旦发现有利可图,他们就会抱团加入。”林阿信说。
林阿信的自信源于他对同乡脾性的了解。2006年3月,首华创投在上海挂牌,林出任董事长。这是第一家由温州民营资本成立的VC,其30位股东全部是温州籍商人。
试水创投
温州人再次“抱团”
首华创投之后,去年8月,温州本土也首现创投公司——由多家温州企业合伙的东海创投在乐清成立。
2008年,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温州正泰集团,也专门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并请具有多年国际投行经验的胡云耿亲自操刀。
随着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涉足创投行业,对资本运作后知后觉的温州企业似有蓄势待发之势。
“我是在去年底开始去上海筹备成立创投公司的。”温州金可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伙荣告诉记者,他把创投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徐家汇,目前正在人员招聘中。
“和实业经营不同,创投实际上是建立在别人企业基础上的经营模式,这种投资方式更有选择性。做实业,一旦行业选择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风险,但是创投不一样,孙正义投资的项目很多,不一定每家都成功,但是他投资的阿里巴巴成功了,带给他的利润足以弥补数家失败投资的亏损。”关于创投,熊伙荣显然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希望。
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这个市场,熊甚至拟定了紧张的学习计划,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他给公司的长远发展画了个模式:现有的光学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则把精力偏向管理创投业务。“去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我必须加快步伐适应。”
此前的半年多时间,熊伙荣说自己一直是“孤军奋战”,埋头筹备创投公司。此次参加“创业投资高峰论坛”,才发现原来还是有不少老乡对进军这个领域跃跃欲试,这让他心里更有底了。
周德文,这位被称为温州最“忙碌”的温州中小企业代言人,去上海参加创投论坛时带去了50多位温州企业家,其中多数身家都是过亿。
“温州高度密集的民间资本目前已经达到6000亿元之巨,进行对外资本投资是这些游离资本的必然选择。”周德文认为,创投正吸引着温州民资的目光。
一边是充裕的民资在寻找出路,另一边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创投业,温州不少企业家就这样把创投看成是一片无垠的“新蓝海”。
谈起温州人做创投的优势,周德文列举至少有三点:首先是军团优势,可以发挥温州特有的抱成团的“蚂蚁经济”优势,凭借良好的信用体系,发挥“小资本、大集聚”的成效。其次,温州具有丰富的民间投资经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在温州产生了类似信托模式的“活汇”这一融资方式,堪称创投雏形。另外,温商的牌子已经响彻海内外,品牌优势也将有利于温州企业进军创投。
“我也认为走‘联合’投资的模式比较好。”虽然,筹备工作仍在进行中,看到跃跃欲试的温州民资,熊伙荣的想法和林阿信的“联盟型”基金设想不谋而合。他说,真正好的项目往往对资金的需求也大,与其各自为政,不如多家企业“联合创投”,令创投公司的资金更雄厚。
然而,就“联盟型”基金模式,对创投业尚在考察期的温州文化用品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强却有自己的忧虑:“温州人的个性,喜欢自己的资金自己做主,轻易不愿意把钱交出来给别人打理,除非有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企业出现。”
但温州人的另一副典型脾气又让陈金强有了另一种担忧:一般创投的项目需要精细调研,然后再出可行性报告,最后由股东讨论投票决定。可是温州人无论是投资房地产还是煤矿等,很多时候却是凭借所谓“商业直觉”。
对于温州民资参与创投的热情,投身VC多年的红鼎创投总裁项建标认为,温州民资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创投领域很关键,“如果温州民资担当LP(有限合伙人)的角色,将自己的钱交给专业的GP(普通合伙人)打理,确实不错,毕竟现在国内的专业创投公司包括红杉、鼎辉等也在寻找资金”。
除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创投业的高门槛还在于管理者的水平。这无疑击中了温州企业家的软肋。不管是颇具PE(私募股权)雏形的温州中瑞财团和中驰集团,在当年轰动一时后迅即昙花一现,还是东海创投在今年年初和北京杰思汉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折翼分飞,都值得后来者警醒。
但东海创投主要发起人胡旭苍仍然极力看好国内创投市场,这位习惯于把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典型温商坚信,温州人也能够摸索出自己的路。
就在和杰思汉能分道扬镳后,胡旭苍带领原东海创投的一帮温商,重组了环亚创投,并投资了不少项目。5月16日,其投资的民和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创投最后的投资总归是传统型企业,而本来就是制造商出身的温州企业家运作起来,要比GE更有优势。”胡旭苍说。
在制造业大潮中身经百战的温州人,或将在转身资本服务商后缔造下一个“温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