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生联系和因果关系。从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至今,浙江不断探寻浙江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走出了一条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文化繁荣,文化再促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环西湖公园为何能免费开放
经济反哺文化有需求有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和物质资源匮乏情况下,经济迅猛发展。这不得不提到浙江“文化基因”起到的作用。
早在宋代,浙江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就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在遇到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后,这种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一拍即合,成为推动浙江市场经济改革的原动力。
作为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大省”,浙江目前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承受着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道路,认真总结其中文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早在2003年,杭州市就宣布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的西湖环湖公园全部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成为全国唯一不设门票的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浙江省共有50余家国办博物馆、纪念馆常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分析:人均GDP3500美元是目前中国各地制定全面小康的一项核心指标,也是公认的标志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拐点。这个拐点意味着,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浙江省的人均GDP接近5000美金,经济反哺文化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条件。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断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机制初步形成。
废弃厂房为何能成创意园区
文化软实力开拓经济发展视野
位于杭州城区北部的创意产业园区LOFT49原来是一家企业废弃的厂房。现如今,它已与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等九大园区一起,成为引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观念的改变来源于探索和实践。文化大省建设的近10年探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令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记者调查发现,文化在接受经济反哺的同时,又在新的层次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杭州滨江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吸纳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集聚。
经过近10年孕育和培养,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文化产业在浙江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52.87亿元,实现增加值611.2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国有文化单位实力增强,民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全省现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浙江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