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普通职员闻先生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的他,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一到周末,携妻将雏,或上博物馆看免费展览,或进图书馆听公益讲座,或在家门口的广场上看一场文艺演出。
每逢长假,带着孩子回农村老家,不仅能看到和城里一样多的电视节目,有时还能在村口晒谷场看上一场露天电影。
闻先生是谁?
是你,是我,是他。
无论身处都市,还是家在农村,你、我、他都可尽享浙江文化发展的成果。
从1999年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以来,浙江文化建设的力度日益加大。
这9年,是浙江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9年。
一笔笔投向文化的资金,都变成惠及群众的一项项文化活动。
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个镜头,回望浙江文化建设走过的9年历程,回味文化发展成果润泽下浙江百姓的快乐生活。
关键词:公益
解说: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
【场景回放】2004年1月1日,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的观众发现,不用掏钱就可以一睹“历史宝贝”,感受浙江7000年的文明。从这一天开始,“浙博”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陈浩:当时,和“浙博”同时免费开放的还有中国丝绸博物馆。此前,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市属6个博物馆已经开始免费开放。省级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全国第一家。
实行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观众,改变了博物馆门庭冷落的形象。现在,“浙博”平均进馆人数是当年的5至6倍,2007年高达128.5万人次。
这几年,我省又先后开放了50余家市县级国有博物馆。今年3月底,良渚文化博物馆、桐乡丰子恺纪念馆等26家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也列入免费开放名单。至此,全省有8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
【记者点评】博物馆免费开放,由政府为每一位看展览的观众“买单”,是省委、省政府最实在的文化惠民举措。
在浙江,文化惠民之举,又何止博物馆的免费开放。
2004年浙江成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就饱含着文化惠民的深情厚谊。开幕晚会提前免费预演7场,让3万余名基层群众一饱眼福,主会场杭州的绝大多数展览展示活动免费开放,给浙江人莫大的艺术享受。“七艺节”,这一艺术的盛会,真正成了人民的节日。
2007年12月1日,浙江图书馆取消30元借书证年费制度,实行免费借阅。国家和省一级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浙图”是第一家。
从2005年开始,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举办的浙江舞台艺术新年演出季,老百姓花5元钱就能看一场戏。而2007年初推出的“周末音乐大讲堂”,只要花10元钱就能在杭州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
博物馆、图书馆、音乐会,难免“曲高和寡”。一个“免”字,让高雅的艺术场馆成为百姓的文化家园;一个“免”字,使浙江公共文化的雨露洒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关键词:均等
解说:省广电局科技管理处处长祝银成
【场景回放】2008年5月13日上午,景宁九龙乡横坑村的村民们,兴奋地握着电视遥控器按来按去,高兴地说:“原来换来换去只有几个台,现在能看32个频道了。”
祝银成:景宁九龙乡是我省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最后一个通上有线电视的乡镇,至此,我省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省份,惠及全省近3000万农村群众。
2000年12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让全省未通广播电视的13030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到一套以上中央或省的广播电视节目。为此,全省投入3.2亿元启动以消灭自然村中的广播电视盲村为目标的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
从2006年开始,我省启动新一轮“村村通”工程,两年多来投入4亿多元,主要通过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解决农村偏远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山村和部分海岛地区看不好电视的问题。目前,除个别海岛外,全省所有乡镇、97.5%以上的行政村采用光缆联网方式开通了有线电视。
【记者点评】一个个单调的数字,犹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编织出一个个浙江农民的快乐生活。
“眼”向基层,“面”朝群众,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让城乡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浙江文化惠民奏出的一段优美旋律,从中我们听到了“村村通”这样的一个个动人音符。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基础,省委、省政府舍得花钱。仅2007年,省财政就安排了1.09亿元,用于补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如今在浙江,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6.7%、87.8%、74.6%和70%。有了场地,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送10万场电影到农村”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全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现在,宁波等7个农村电影改革试点市已基本做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今年年初,由省委宣传部等组织实施的“彩虹行动”,首批向31个欠发达县区的农村低保户家庭捐赠1.4万台彩电,很多困难家庭首次看着电视迎来新年。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推进,拉近了我省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格外亲切。当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不再困难时,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关键词:便利
解说:钱江浪花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
【场景回放】2004年10月27日晚,海盐县秦山镇大北山村的村民们高兴得像过节似的,钱江浪花艺术团一辆伸缩自如的舞台车给他们带来了20多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观众里三层外三层。
陆湘汉:为了让群众能方便地享受文化,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共同出资组建了钱江浪花艺术团,艺术团建立了一个拥有戏曲、曲艺、歌舞、杂技四大类的“节目库”,以直通车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菜单式的文化服务。几年来,公司的两辆文化直通车驶过了全省500多个乡镇,为无数农民送去了他们喜爱的节目。我们争取到2010年基本走遍全省所有乡镇,让更多农民“闻”到文化的芬芳。
【记者点评】便利,是文化惠民能否落到实处的最基本的要求。唯有便利,才能让群众走近文化,持久地沐浴文化的阳光。
由钱江浪花艺术团形成的文化现象已遍及全省,各地在设计文化活动时,无不考虑便民的要求。
宁波有个远近闻名的“15分钟文化活动圈”,新创建的300多个村落文化宫,让人们在家附近就可以便捷地享受文化;桐乡建起了350家农村“文化茶馆”,村民可就近在“茶馆”读书看报;德清推出了2889个“读书读报点”。
阳光,对每一个人都是便利的、公平的、免费的。我省倡导的文化惠民,就是要让先进文化像阳光雨露一样洒向大地,滋润每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