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人员在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冒雨救援。
2003年4月,
非典记忆:
我们守望相助
浙江日报6月27日讯 “非典使我们被隔离,隔离使我们更亲近。”2003年的非典,让杭州在水一方社区的76户、201位居民在经历灾难的同时,收获了守望相助的温暖。
2003年4月20日,由于出现非典病例,杭州“在水一方”小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因为非典而被隔离的居民区。刚开始时,居民们一度混乱不安。非常时刻,共产党员程海峰等人组建了隔离点临时党小组,热心居民牟晓军等发起成立了“自救会”,开展邻里互助。年轻骨干们张贴倡议书,在网络论坛上给左邻右舍打气,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度过难关;在被隔离的楼道内配合保安发放饭菜,维持秩序。过去彼此生分的邻里,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互助友善的大家庭。1号楼解除隔离前几天,楼里已经互相串门,我为你修电脑、你为他炖鸡汤……13个日日夜夜,“76户人家组成1个大家庭”一时传为佳话。互助的暖流同样来自隔离楼外。每天,医护人员前来消毒,社区送来新鲜蔬菜水果,一个个热情的电话,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使爱心在隔离区内外交融。解除隔离后不久,在水一方社区就以“自救会”为基础,成立了杭州首个“邻里互助会”,这一份情缘,至今温暖人心。
2006年8月,
“桑美”记忆:
我们无畏无惧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温州苍南。肆虐的台风掠过之处,风急雨骤,巨浪滔天,房屋倒塌,大树匝地……
群众安危重于山,人民利益高于天。无畏无惧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用自己的行动绘就了一幅迎战“桑美”的壮丽画卷。街道、社区、乡镇、村落……大动员、大转移在沿海各地十万火急地展开。转移群众,基层干部是主力军,险情发生时,他们又冲锋在前,筑起了保护群众的坚固屏障。在苍南县马站镇棋盘村,一位19岁女孩被倒塌的房屋砸成重伤,村支书李丕岳就带领村干部用门板抬着女孩,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往镇上医院送,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个半小时,镇里的救援队得知后也火速前往接应……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艰难险阻中,子弟兵更是将血肉之躯化成了抗击超强台风的中流砥柱。8月10日20时,传来消息,苍南望里镇乌石岭有18名群众被困在倒塌的房屋里,温州军区80名官兵和60名民兵立即摸黑赶去救援,洪水中,官兵们只能打着手电,推着舟船前进。他们用锹撬、用手挖,足足9个小时,把被困群众全部找到并安全转移。
2008年2月,
雪灾记忆:
我们坚强屹立
2008年初,浙江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大雪压山竹更翠,雪灾里,浙江人民呈现的是松柏般屹立不倒的责任和坚强。
难忘记暴风雪中坚守岗位的抗灾英雄。在永嘉山区,难得见雪的道路被严重冰冻,为了给风雪归人提供准确的路况信息,汪国杰、林圣巧两位普通的公路管理者,永远地长眠在了他们日夜守护的路上。22岁的浙北安吉县电力抢修工人金意,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暴雪天气,他和同事顶风冒雪,跌跌撞撞行走在高山雪地间抢修受损电网,用冻得发紫的双手为群众送去光明。
浙江人民面对大雪灾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令人动容。面对因雪滞留的旅客,社会各界紧急动员。面包、八宝粥、保暖垫、棉被、药品……同人们的爱心和温暖一起送到旅客手中。剧院、会展中心、体育馆、学校、大厦、收费茶座,公共设施和一些营业性场所纷纷开足暖气、敞开大门,欢迎滞留旅客歇脚驻足、遮蔽风雪。免费电影、心理干预队、医疗救护队、还有专门陪小朋友解闷的“哥哥姐姐服务队”,纷纷开进临时安置点和车站码头。21000多名团员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清扫路面的积雪,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小红帽和绿丝带成为皑皑白雪中最容易辨识的标记。
大爱
你是一位刚满2周岁儿子的母亲,你是一位10岁儿子的母亲。你们来不及与各自的儿子告别,匆匆从西子湖畔赶赴地震灾区,庄严地践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责。
2岁的儿子在睡梦中都会喊出“妈妈,妈妈”。10岁的儿子在作文中写道:我很责怪妈妈,因为她没有跟我告别就离开了这么多天;我又为妈妈骄傲,因为她是去灾区救治我们的同胞。
在灾区10多天时间,你们无法给自己的孩子以母爱,却把母爱给予了更多受伤、生病的孩子。在这段难忘的人生中,你们以行动书写出了两个大字——大爱。
全国哀悼日,5000万浙江人民的心与中国一起陷入悲伤。那半旗哀降,是同胞手足不忍的爱与伤;那长笛哭泣,是举国上下的痛刹那爆发。不讲四川或是浙江,不分亲朋或是路人,站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就是中国。
一位小学生将准备买玩具的5元零花钱投入了捐款箱;一位企业家在全国最早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一家企业的全体员工连续奋战四个昼夜,生产出了价值1500万元的抗生素并迅速送到灾区……
捐款、捐物、献血……我们捐献的不仅仅是钱物,更是血浓于水的爱。“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脉里。”这首迅速流传的抗震歌《生死不离》,成为我们每一个浙江人的共同心声。
这种于危难中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这种血浓于水的同胞爱、手足情,正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精神的充分体现!
勇敢
余震持续不断,大地仍在痉挛。然而,橘红色如生之火在废墟间勇敢地跃动。在绵竹、在什邡,你们这些来自浙江的消防战士,以大无畏的气概蔑视死神的威胁,用不决不放弃的持续战斗,将一个又一个的同胞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生命之花重新灿烂。
头顶有山石滚落,脚下是尖利的石块,背负30公斤的装备,你们的脚步依然没有一刻的停歇。从都江堰出发,你们昼夜兼程,急行军70多公里,直奔重灾地汶川县。你们这批来自浙江的钢铁特警,以自己的勇气鼓舞了灾区人民生的信心。
这种勇敢的身影,我们又是多么地熟悉。
这种身影,我们在2006年的“桑美”台风中见过。那个风狂雨骤的夜里,温州军分区的80名官兵和当地60名民兵,趟过齐腰深的洪水,经过连夜9小时的奋战,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18名被困群众。
这种身影,我们在今年2月那场抗击冰雪的特殊战斗中也见过。在那高山之巅,我们的电力工人爬过陡峭的山坡、走过崎岖的小道,顶风冒雪抢修电力线路,为群众送去光明。
中国历史多灾难。在任何灾难面前,浙江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始终没有被压垮、打倒,反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坚。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任何困难都摧不毁的制胜法宝。我们知道未来的道路仍然不会平坦,但我们不会惧怕灾难和挫折,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早已深深植入了一个名词也是动词——勇敢。
坚强
痛失亲人,情何以堪。我们懂得悲伤,但我们即使流泪,也是另一种坚强。
你是一名来自浙江安吉的年轻战士。在一片废墟的映秀镇,你泪流满面掩埋好同胞的遗体,又转身投入到搬运救灾物资的行列。这时,我从你那张还略显稚气的脸上读出了“坚强”。
你是一家浙江大型企业的副总经理。在广元灾区建活动板房时,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你在连续多天的紧张施工后突然晕倒,醒来后你吃下一把药,又回到了施工现场。这时,我从你的行动中,看到了“坚强”。
灾难吞噬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震塌了难以数计的房屋,但却压不垮我们共同的脊梁。非典、台风、洪水、冰雪……面对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伴随着痛苦、泪水甚至牺牲,我们坚强的步伐从来没有被挡住。这种坚不可摧的凝聚力不是一天产生的,它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这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坚强行动,并不是地震灾害才带来的,它原本就根植于我们每位成员的内心深处。大灾,又促使这种精神进一步升华。
让我们从震情感受中沉淀出一个更深刻、更强烈的文化记忆——坚强。只有坚强,才能生存;只有坚强,才能发展。
责任
我们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我们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举国援助,浙江争先。
当无情的大地震撼动遥远的西部,当今中国第一大商帮“浙商”迅速行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捐出1000万元、阿里巴巴拨出2500万元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娃哈哈集团捐款捐物1000万元、康恩贝捐赠款物2100万元、5.8万名义乌市场商户争先为灾区捐款捐物……
得知灾区人民急需帐篷,银格、泰普森等帐篷企业退掉其他所有订单,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救灾帐篷;当听说被地震所毁的东方汽轮机厂要异地重建,位于杭州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举全公司之力,把重建项目设计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我们重利,但我们更重义。这个“义”,就是责任,就是担当。
常山天马镇新联村的祝建成约上同行去四川支援驾驶挖土机、缙云林绿高开着满载药品和食品的吉普车赶赴灾区、志愿者张丽虹组建“妈妈陪护队”连夜坐飞机来到孤儿的身边……我们能力有大有小,但尽心尽责,我们义无反顾。
那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喝彩。地震发生后,我省各高校都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一位在杭的大学生匿名捐出万元奖学金。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这就是面对大灾,5000万浙江人民对责任的庄严承诺。这就是此次大灾中,我们关于“责任”的又一个收获。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未必不是我们成长的特殊历练。诚如一篇评论所说: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世代传衍的浙江精神,也将在大灾中升华、发展并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