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夜色,寂静。而在杭州有两个地方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出出人生活话剧正在上演。
嘈杂的黄龙海鲜大排档,“大唐海鲜”的老板在一桌客人面前开始敬酒。1杯、2杯、3杯……每个客人都是同样地满杯。5杯啤酒下肚,没吃一口菜。那头又来客人了,他对着这桌子客人歉意地笑笑,马上过去招呼。老板名叫唐延胜,16年前是一名安徽来杭的修车工。
近江海鲜美食街是全杭州最早起来的。食客张阿庆记不清第几次来这里了。“差不多一半的大排档我吃过,喝了几十桶的生啤,算是贡献大的了。”他挑剔烤生蚝,因为原先烤得好的那几个人都走掉了,“现在的这两个,根本不懂的。”
安徽安庆来的张氏姐妹花,对着一桌客人,拉着二胡,细细软软地唱着黄梅戏《女驸马》。“唱错了……”有人起哄,两姐妹也不争辩,坚持唱完。这桌客人,总共点了8首歌。唱完,她们又拉了一段《梁祝》,算是“买八送一”。
夏夜杭城,通宵营业的大排档里,各色人等出现,各种方言交杂。这俨然是个“不夜之城”。
从6月25日凌晨开始,记者走进夜杭州的海鲜排档,当了一周的跑菜工,认识了一些有故事的新朋友。
排档老板唐延胜:曾被赶下灶头如今食客盈门
6月25日凌晨1点,黄龙海鲜排档灯火灿烂,人声鼎沸。我跟的老板叫唐延胜,和他一样,我手里拿着一张点菜单,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
“那桌客人是老客,我去招呼一下。”老唐嘱咐我一声,这里的客人暂时由我招呼。“白蟹吃吧?很新鲜的。”我招呼着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客人。她没搭话,直接看起了海瓜子。“来个半斤。”她手指点点这个,又点那个,我忙着记菜单。
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菜名,忽然不听话了,“鱿鱼”怎么写,“蟹”字笔划太多了,有没有简体字啊?我手忙脚乱,怨自己手写速度太慢。好不容易点完菜,一抬头,看见唐老板在敬酒。
走到一桌熟客面前,唐延胜端起杯子敬酒。“这样不行,倒满喽。”客人一边抽烟,一边拿起酒瓶。一圈敬完,唐延胜的脸已经微微泛红。
“知道吗?我曾经被赶下灶头过。”有点空隙,唐延胜和我闲聊。“那时我还是厨师,有一天我正在灶头上做菜,突然饭店的领导就过来了,对着我说‘你下来,你不要烧了,客人说你烧得不好,好几次了。’”面色铁青的领导,当着厨房所有人的面把他赶下了灶头,这味道相当不好受。
“做厨师一定要和同行多交流,不能闷头练功夫。”有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唐延胜想到了参加烹饪大赛,不管是全省的还是全国的,只要听说,他就自己掏钱参赛,他的目的不是得奖,而是多向同行“偷点拳头”。
一次次参赛,唐延胜烧的菜越来越好吃,食客们啧啧称赞,可没人知道他曾被赶下过灶头。
2006年,近江街道要开美食街。“专门搞一条海鲜街怎么样?”唐延胜向组织者建议。他动作很快,开出了“大唐海鲜”。随后,黄龙体育中心要开海鲜排档,唐延胜又出手了。“现在光黄龙这边,每天要进9个箱子的海鲜,都是早上从沈家门运出,下午运到杭州的。”
“来,10号桌客人要扎啤,你送过去。”老板的耳朵比我好,已经听到那边点单了。我赶忙找了两个干净的大号啤酒杯,从酒桶里打了酒,手一用劲端上就送了过去。2升一杯,分量不轻,一个晚上送10趟,手就酸了。
已经是凌晨2点一刻了。只要最后一名客人没走,我也不能走。一有空,我就和唐老板聊天。
唐老板的故事蛮耐听的。他目前正在学经济管理,明年考试合格,就能拿到本科学位。他早先的愿望是在老家造房子,早已完成了,他现在的愿望是资助老家办一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