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04日讯 昨天新版乌毡帽“惊艳亮相”,许多读者纷纷来电热议此事。读者胡先生说,这个新版乌毡帽可以打响一个绍兴品牌,广告词他都想好了:“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你可知道绍兴乌毡帽还可以有三种戴法?”不少女性读者的反映是,新版乌毡帽挺为女士着想,并表示今后能买到肯定会戴。当然也有读者来电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的“改良”,认为这破坏了绍兴传统文化,持这种观点的以老年读者居多。像读者孙老先生说,新乌毡帽想取代老乌毡帽也不可能,老式的好处很多,能挡雨,帽檐能夹带小东西,保暖效果也很好。
乌干菜有点落伍,乌篷船“老来俏”
乌毡帽文化是绍兴著名的“三乌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乌篷船、乌毡帽这“两乌”相对知名度更大(乌干菜现在通常还是被称作霉干菜),不过眼下来看,正宗“三乌”的生存已经面临较大冲击。记者昨天从鲁迅故里景区了解到,景区商铺的霉干菜销量“江河日下”。商家们分析说,尽管对于“干菜毗猪肉”等相关名菜游客还是有兴趣的,但是霉干菜毕竟算不上健康食品,跟不上时代了,而且很多外地人本身吃不惯,所以霉干菜虽然品种开发出不少,或者搭配笋干一起出售,但要真正拓展市场仍很困难。
早于乌毡帽的出新,去年,乌篷船也有“变脸”后的大手笔出来,有“画舫乌篷”、“电动乌篷”等,有的是纯粹为创新,有的则是“考虑到老外体型偏大而加宽船体”和防晕船的实用性调整。市旅游部门一些业内人士昨天向记者透露,业内对乌篷船创新的争议至今还是比较大的。绍兴水城旅游公司总经理钱知龙告诉记者,目前绝大多数的来绍游客还是“点名”要坐传统的小乌篷船,他们就是要来体验一下晃晃悠悠的感觉。所以公司配备的两类船只中,老式的有100多艘,新式的总共才6艘。今年4月绍兴应邀到苏州国际旅游节上展示的4艘乌篷船也都是老式的,这是主办方明确要求的,其实原本该公司倒是想新老搭配的。由此可见绍兴传统乌篷船的名气在外,品牌形象已经比较固定。
改良不能过头,历史、掌故不会逃走
绍兴市民俗专家张观达昨天对记者说,“三乌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进入历史,是不容抹杀的,不管乌毡帽、乌篷船今后发展到什么样子,乌干菜吃的人还多不多,都不容否定“三乌文化”的文化地位。尽管现在戴乌毡帽的农民少了,原先做乌毡帽很发达的皋埠镇也不大有人做了,但乌毡帽早在明清时候的绍兴农村里就比较常见了,乌毡帽的来历也有掌故,其手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解帽的表面。当然,时代在发展,改良是可以的,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但不能过了头,否则能不能叫“乌毡帽”都难说了。至于这次新版的乌毡帽出来,起初受欢迎也不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好赶新潮,但是不是有生命力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