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一院组织由党员组成的专家组对病人进行会诊。章军 摄
浙江日报7月8日讯 面对地震灾情,浙医一院党委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灾区前线,院党委派出的6位医生成功诊治各类伤病员400余名,其中地震重伤员80余名,实施手术22例;后方,院党委在第一时间组织全院党员职工捐款52万余元,交纳“特殊党费”40多万元,还收治44名震区伤员,其中不少人治愈后已踏上归途……
危急时刻党员就是先锋。5月14日,接到赴川参与抢险任务后,党员、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马量甚至来不及与妻子告别,就立即赶赴地震救援一线。面对余震不断、山体随时滑坡的危险,他们毫无所惧。在平武县人民医院,专家们帮助建立了震后第一个急救中心(ICU),为众多震区伤员打开了“生命之门”。在极其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凭借过硬的技术,他们完成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手术,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现代“白求恩”。
“我是浙一医生,重担我来挑”。5月25日,在首趟赴浙震区伤员专列上,ICU副主任医师陈俭向随车的总指挥请战。在漫长的20多小时,要确保281名震区伤员旅途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时针指向26日凌晨4时,因脑水肿导致肺部并发症的病员方伦全因为浓痰无法咳出,出现了窒息症状。凭着多年经验,20多分钟后,当陈俭顺利地把呼吸管插入病人气管后,脸上的汗水已把口罩湿透了……
抵杭后方伦全被安置在浙医一院。医院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诊,把他从死亡线上给“抢”回来。党员、爱心病房副主任护师徐红发现,清醒后的方伦全渴盼亲人的鼓励,帮助他寻找家人,也成了大家的心愿。经过努力,最后终于帮方伦全联系上了家人。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坚强的堡垒。在汶川大地震伤员相继转往外省医院诊治过程中,部分伤员发生梭菌性肌坏死。为及时防控此病,我省成立了由党员组成的专家组,连夜攻关,很快就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指导和规范梭菌性肌坏死的防治工作,该《意见》的下发,为保存患肢、挽救生命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记者手记——
大灾有大爱。越是大灾大难,共产党员越不会退却;越是大灾大难,白衣天使越坚守在病人左右,无声地履行他们救死扶伤的天职。
在江油中医院,记者曾看到包括来自浙医一院的党员带领医护人员们,白天抢救伤员,晚上就住在马路边的小帐篷里。他们走平武,战南坝,经历了一个个余震,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挽救了一条条生命。
在灾难面前,他们叫响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