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隆的童鞋展厅 本版摄影 董碧辉
温岭鞋老板
面包会有的,会好起来的
连日高温,将温岭烤成火岭。
作为中国最大注塑鞋生产基地的温岭,鞋企的经济温度却降到了历年来的最低点。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工人难招,出口退税下调,竞争激烈,资金链紧张……这一系列问题让鞋企老板们很受伤。在重重困境面前,他们正在经受冰与火的洗礼。
两成小厂悄悄关停
在泽国、横峰、城北街道等温岭鞋业重镇,满眼都是一幢幢鞋企的厂房。在这些挂着“某某鞋业”的标牌背后,有的是规模宏大的厂房,有的是几层居民房,而有的只是一个门脸。
在这些大小不一的鞋企中间穿行,时不时能看到房屋出租的牌子。“这些都是关停的厂子。”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有一位河南老乡,刚到城北一家鞋企打工没几天,企业就停了两条生产线,老乡只好再次找工作。温岭市工业局副局长黄晓斌告诉记者,目前温岭大大小小的鞋企共有5000多家,根据工业局的摸排情况,其中停产或者关闭的约占20%。“小企业关停的比较多,而大企业基本上都在生产。”
根据工业局上个月对温岭主要鞋企的数据统计,今年1~5月,前十五强企业中没有一家停产,有五家还出现了产值两位数的增长,不过有十家出现了负增长。温岭最大的鞋企宝利特鞋业,上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1~4月的产值是1.1亿多,跟去年同期的1.4亿元相比,下滑了19%。
黄晓斌介绍,温岭的鞋企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那个时候的温岭人一开始是走街串巷补鞋,卖塑料制品,卖豆腐,渐渐地开始有了制鞋的小作坊。小作坊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2006年,大批鞋企出现,从年初的3000多家一下子猛涨到5000多家,这其中大部分是小作坊式的企业。
“当时也想过要砍掉一批,但是一看统计报表,产值效益还不错,就暂时放了放。”黄晓斌说,没想到现在市场自动“减员”。其实,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从2007年就开始出现苗头。人民币每升值1%,利润就会受影响4%~5%,而鞋企的普遍利润率在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谁做谁亏,只有大企业还在坚持着。
从业人员从17万降到11万
“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发了一篇调研文章,说温岭鞋企遭遇围城之困。2006年鞋企强劲反弹,形势见好。没想到,今年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不断涌现。”温岭鞋革协会秘书长潘克强告诉记者,前两年困扰鞋企的主要是工人难招以及人工成本上升。
温岭是浙江制鞋业的集聚地,多为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在温岭的外来民工中,从事制鞋业的占了三分之一强。但2004年以来,从事制鞋业的民工不断递减。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外来民工自主意识的提高等,用工呈现供小于求的趋势,大多数企业面临着用工挑战。为了招工,不少企业一边固守大本营吸才纳人,一边主动出击到各劳务输出省市招兵买马。同时,对于老员工更是在“情感留人”上做足文章。“有的员工病了,老板亲自给他下面条”,为了留人,鞋企老板想尽办法。
但是今年,招工难反而成了次要问题,因为相当数量的中小鞋企停产倒闭,使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工人。
据统计,2007年,温岭全市鞋企的用工量达到17.2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9万人。而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一位领导表示,“这几年,来温岭的民工每年都减少10%左右。目前,在温岭的外来务工者约30万,主要集中在三个产业:机械类约11万,鞋业约11万,三产服务业约5万。”鞋企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