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浙大校长杨卫昨天下午在浙图公众演讲,对杭州的年轻人说了大学教育的创新与创业,也许这对许多即将跨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有思考。
浙大首设创业学博士培养计划
创新与创业有很紧密的关系。2006年浙大在管理学院内设立了全国首个创业学博士点。这几年“创业”一直是挂在大学生口中的一个热词。对此杨卫说了他和一些国外校长的理解。“创业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少,就业现在基本上就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上了;另外,年轻人不愿意别人管他,希望掌控个人主动权。”
据悉,创业学博士培养计划进行宽基础、强专业、重交叉的教学,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机制。
新思想不全是创新
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老师教我们学,老师传输给我们知识。但杨卫说,在一个创新型大学,学生的定位不仅是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种研究的项目中去,甚至还可以参与到各种知识的发现中去。也就是说,知识的发现、传播和应用,在一个创新型大学,应该是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交替。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同时你们也要去应用这些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这其中需要区别一个概念,你有时候可能发现一些新事物,“但是新事物、新思想就一定是创新吗?新概念的创造功能和分析批判功能在人的脑子里是共存的,新的事物并不仅是有创新的可能,还必须得有可行性。”
同龄人是创新的动力之一
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诠释“求是”这个概念时,引用了《中庸》里面的一句话:“求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杨卫说:“要创新,就要知道以前是怎么样的,所以要先进入到学术的前沿,达到博学。不然创新完之后,就会发现很多都是以前人做过的。华罗庚先生说,如果不是几年来在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系统学习,仅靠自学,他的很多大的创造是不可能的。知道前人在什么地方,什么已经做过了,什么还没有做过,知道了这些以后再研究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
到了前沿了,还得掌握研究的方法。这两点都做到了,就要形成创新的意识,不断地询问别人,我做的东西是不是最好,是不是就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了。
此外,他认为年轻人要形成互相激励的环境,互相督促,形成一种挑战性气氛。“创新需要压力,压力之一就来自同龄人。”“宽容促进创新,创新应该以激励为主,以监督为辅,要创造和谐的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