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一方面巨额民资寻找出路,一方面许多民企普遍“叫渴”———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供需要道,来切实缓解民企融资难。省政府日前发出《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认真选择试点对象,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9月至10月小额贷款公司经审核、依法注册登记后,可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明年1月视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逐步加大在全省的推广力度。在银根紧缩时,很多中小企业期待着即将飘落下来的“及时雨”。
资“紧”链——浙企新难题
“快半个月了,现在争取到银行贷款太难了。”昨天记者拨通台州温岭一家模具厂负责人虞敏的电话,他正又一次赶往银行途中,询问贷款审批的进展情况。
6年前创办这家企业的虞先生感叹,虽然公司的信用记录还算不错,但近年来获贷难度明显加大。“平时也是想尽办法向亲戚邻里借点,几个企业朋友间互相接济。”银根抽紧,不仅他们这些中小企业,周围一些大企业也是勒紧裤袋过日子。
“我们办企业的,肯定有资金吃紧的时候,而现在的考验更严峻。”浙江长宁电器企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邱国宁说,尤其是银行银根收紧后,一旦资金跟不上,就会选择民间的借贷。
银根紧缩导致企业生产资金紧张,民间借贷因此再次活跃。温州一家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民间借贷利息很高,假如做生意是不合算的,但临时周转一下也是救急之举。
阳光运作——小额贷款及时雨
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管道”如何构建?《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个利好消息,感觉是为温州量身定作的,浙江其他地区也很需要它。”采访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的热度。
让民间资本投资从半公开走向正规化,在监督下阳光运作,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和融资机构所希望看到的。
根据《实施意见》,浙江将积极稳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增加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有效供给。同时,在取得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范围,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试点期间,原则上在每个县(市、区)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市可适当增加试点名额。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原则上将从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的当地民营骨干企业中选择,要求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欠发达县域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三年赢利且利润总额在1500万元(欠发达县域600万元)以上。试点期间,注册资本的上限为2亿元(欠发达县域为1亿元)。对于切实服务小企业和“三农”、规范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1年后允许增资扩股。
值得一提的是,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必须坚持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70%资金应发放给贷款余额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借款人,其余30%资金的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
草根金融——浙商试水冲动
嗅觉灵敏的浙商很快意识到了其中的机会。在民间资金雄厚的温州,很多企业希望能参与到这场试点中。
“肯定是一个好机会,也是发展趋势。”首华创投一位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是温州第一家民营资本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机制的监督下,这可以有效地遏制并消除民间借贷中的不规范现象,同时也向中小企业真正伸出援手。”
除了较具优势的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许多担保公司也有着迫切的转型冲动。对他们来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是当前民间资本进入合法金融渠道的好途径。采访中,温州一家信用担保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已经联合其他20多家公司一起作出了申请。
“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未来有小额贷款渠道当然是件好事。”不过长宁电器企业负责人邱国宁也有疑虑,比如利息、借贷指标等具体问题,这些都是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