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8日讯
在频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以及老板逃匿事件后,浙江的决策层开始出招求解。早报记者昨天(17日)获悉,16日上午,浙江省委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金融部门应树立与浙江经济发展同舟共济意识,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与企业共度时艰。
这是近1个多月来,浙江召开的第4个与金融有关的高层次会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浙江官方拯救其经济命脉所系--中小企业的战略思路已趋明晰。
省委书记、省长出面
16日的金融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取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关于浙江当前金融形势的汇报及部分金融机构的发言。在听完发言后,赵洪祝表示,当前浙江经济运行尤其是企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防止当前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他呼吁,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浙江经济发展的力度,帮助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努力保证经济发展中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
这不是浙江决策层第一次发出类似疾呼,也非浙江近期召开的第一个与金融相关的高层次会议。上月11日,浙江省政府召开了部分银行机构负责人座谈会。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会上强调,金融机构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共担意识,同舟共济,努力推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要强化金融支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按照“支持好的,帮助困难的,扶持弱小的”这一要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必须进一步拿出实招,切实解决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问题。”吕祖善说。作为“回报”,他承诺,将强化对金融部门的支持,帮助协调解决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月底,吕祖善主持召开省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听取浙江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开展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进行专题研究。本月初,浙江又召开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两个会议均明确,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增加对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有效供给。目前,该试点已在浙江各地陆续铺开。
老板频繁“跑路”的背后
观察人士认为,上述会议彰显了浙江在拯救民企上的“金融输血之策”:一是竭力改善从紧政策下的金融环境,为该省争取更大的信贷规模;二是调动充裕的民间资本,既“取之于民(民资),用之于民(民企)”,又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两大举动直指浙江民企“要害”和“病根”。在资金供给上,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撰写的1个调研报告显示,该省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幅收缩,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今年新增贷款1093.69亿元,同比减少1/4,其中工行前4月新增小企业贷款13亿,同比减少85亿。
求贷无门的民企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资金,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以温州为例,该市的民间利率正达到了30年来最高点。
由浙江多个部门联合完成并报送国家发改委的1份关于中小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披露,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前4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45.18%;温州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7%,利息支出增长51.2%。浙江省经贸委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工业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前5月,该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新增65亿元,同比增幅达35.4%。
上述因素的叠加,加速了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浙江频现企业破产倒闭和老板“逃跑”。来自台州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前3月,该市共发生涉及银行融资的企业关停或企业主逃匿事件28起,1家担保公司甚至发生了7家在保企业关停或老板外逃事件;该市的“工业大县”温岭已有45家企业倒闭。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接连发生了义乌市保兴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创始人叶荣兴、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因债务而“失踪”事件。
浙江省经贸委在上半年工业经济分析报告中直言,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将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就业风险——1-5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仅增2.5%,为2000年来最低;二是公共管理风险,“现在有不少企业限产、半停产甚至停产。如企业困难加大,实业资本风险有可能演变成金融资本风险;如企业倒闭较多,不仅会造成关联企业的连锁反应,还可能引发社会影响,并转化成政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