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副总裁赵江华清楚地记得,汪力成对各下属企业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控制并降低企业的银行负债。“从现在的宏观形势看,当时的这项举措非常重要。”他说,目前出问题的大多是大肆举债的企业。过去贷款容易,如今资金一紧张,资金就运转不过来了。“如果那时我们大肆举债,那现在集团下属各企业的日子就会很难过。但我们到目前为止运行还是很健康顺畅的。”
汪力成的第三招,就是致力改善集团的资产流动性。他常说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银行要把我的贷款收回去,我要有偿债能力。”这个前提就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回顾过去的判断和当下的局势,汪力成感叹,现在不少企业倒闭,不是死在资不抵债,而是死在不能变现,也即流动性出了问题。“很多资产看上去很好,但在急于变现的时候却变不了现。这时候现金流断流,企业就死了。”
短短三年,华立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主动调整产业进退,不少案例成为经典。
如集团名下的化工企业华泰化工,每年为华立带来数千万元的利润,是当时集团内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企业。然而,正当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达到50%左右的最顶峰时,汪力成却以协议溢价196%的好价钱,将其转让给了韩国的爱敬化工。华立在华泰的整体投资收益是当初投入的3.3倍,为股东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在资本市场证实了产业进退的可行性。汪力成笑言,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今天,他已无须再为华泰的生存操心了。
还有一些案例直到今天,人们才渐渐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
2006年,华立在房地产如日中天之时,华立主动从一线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地产投资商。当时,所有人都想不通。回想当时的决定,汪力成说,是因为他认为,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下一轮的行业调控将非常严峻。同时,虽然房产的平均利润率远高于制造业,但像华立这样的制造企业,如果把全部精力投入做房地产,就会丢弃主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附带着做等死,还不如及早调整。如今当不少开发商身陷泥潭时,华立却在地产投资领域轻装上阵,择机而发。
汪力成说,医药和仪表及电力自动化将是华立未来发展的主业。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华立完全不投资其他领域。华立投资和拓展其他领域,也只是为了卖一个好价格,然后把资金变现,投入到主业上来。产业的进退整合已成为立志“做精做长做强”的华立的日常性工作。
产业进退整合:主动调整,而非被动应对
时至今日,华立集团内部已再没有人对“过冬棉袄论”心存质疑。
掌舵华立22年的汪力成的准确预判,给了企业从容应对的时间。三年后,在全国多数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应收款收不回,库存增加、银行融资减少的今天,华立所有企业现金流比此前历年都长。2005年,整个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合并报表还是负的2000多万元,到2007年,已变成正的四亿多元。仅今年上半年,医药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就有7000多万元。
窗外七月流火,但华立集团2008年半年会上却透着轻松的气氛:在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成为国际通用的评估公司价值最主要指标的今天,整个华立集团的主营收入同比增长了21%,主营利润同比增长111%,经营性现金流处于良性的健康水平,三个主要财务数据都显示出良好的业绩增长状况。
有计划性的战略调整,使得华立旗下的产业板块进退之间不再局促。旗下“昆明制药”、“武汉健民”和“华立药业”三家医药上市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正在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并在2008年上半年体现出良好的经营业绩。近期华立药业出售子公司华立九州公司一事,进一步向投资者明确了华立今后的产业布局重点:立足医药板块,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药、植物药平台,同时发挥其在青蒿素领域的产业链整合优势。
产业退出不是被动割肉放血,而是溢价增值退出,为股东实现最大的价值。2008年5月19日华立科技以全部资产和负债与上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此举被业内评论为又一起双赢的交易,也表明了产业的进退整合已然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华立的日常性工作。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少企业在多次宏观调控和危机之下成为历史。但有着38年历史的华立在历尽大浪淘沙之后,依然能够不断地显示出勃勃生机,缘于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否定自我成功经历、正确评价未来形势的勇气及智慧。
“集团内部的调整还在继续”,华立旗下的武汉健民副总裁黄晓滨说,“今年的宏观调控对我们的最大好处,是使得我们内部思想更统一了。”他说,武汉健民在被华日收购之前,铺了一堆的摊子,资金沉淀严重。在其他许多企业举步维艰的今天,包括健民在内的华立旗下的企业日子却并不难过,这得益于当年清理子公司、盘活现金流、合理的产业进退的壮士断腕。他说,“这种积极的调整,会使未来一两年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