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主恩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十万年来地震断层活动至今未发现
杭州地震背景较弱
《信息时报》的报道称,该排名将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作为第一评价指标。
杨主恩说,首先,30个城市中,至今仍有石家庄、合肥、南昌等9个城市尚未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这9个城市的评价指标数据从何而来?
严格地说,导致地震灾害的强度因素应与穿越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的潜在地震震级的大小有关。就杭州而言,自有历史记载的近2000年中,仅记载少数几次震级不大于5级的中小地震,最大的一次还是公元929年的5级地震,是一个地震背景较弱的地区。
而已经完成的杭州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近20个专题成果表明,穿越杭州的几条断层,至今尚未发现十万年来有地震断层活动的证据。因此,依据第一评价指标,杭州市的排名应在30个城市中的后十名内,即:危险性偏小的一类。
杭州综合建筑抗震能力30个城市中应排前十
报道中的第二评价指标是: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
杨主恩说,以建筑抗震能力为例,30个评价城市的标准民用住宅、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基本是按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建设,抵御同一地震烈度的灾害效应是一致的;而农村中的民房的抗震能力就大不一样,总体上东部比西部强、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发展中地区强、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强、新式民房比老式民房强。
因此,杭州的综合建筑抗震能力在30个城市中的排名,应位于抗震能力强的前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
杭州地震响应能力较高地震危险性相对较小
报道中的第三评价指标: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杨主恩介绍,杭州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地震应急投入明显比多数城市多,民众的平均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因此,杭州的地震响应能力指标在30个城市中排名应为能力较高的前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
综上所述,杨主恩说,不管该报道的科学依据的可靠性如何,即便使用其三个评价指标来看,杭州市的地震危险性排名只能位于30个城市的后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
记者连线北京师范大学作者
“非常吃惊”、“只是学术观点”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不仅在杭州引起很大反映,在全国也引起很大反应。该文的作者徐伟说,“非常吃惊,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应、这么多误解。”
徐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年轻讲师,前天,就不断有全国的媒体给他打电话,后面的他都不接了。
后来,他上网看到一页页的评论,很是吃惊。再后来,学校实验室领导找到他,让他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告,解释清楚。于是,昨天,他又主动给那些没接的媒体记者的电话,一一回了过去。
徐伟说,《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是他发表于《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2月第一期的一篇论文。当时用的主要是2000年的资料,属于学术探讨的范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做了地震特刊。通过相关渠道,他们拿到了这份报告,并通过其中的相关数据,首次做出“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杂志上刊出的部分我没有看过,这次巡展上展出的内容我更不知情。但是,对于报告内容我是要负责的。”徐伟说。
对于去年刚回国任教的徐伟来说,这场在全国引起的轩然大波,让他感受到了压力,电话里,他反复对记者强调一点:我做的是课题学术观点,不是地震预测预报意见,学术上是可以允许发表各种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