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念上书”到“念好书”,这就是浙江教育逐步发展的体现。
昨天上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副省长郑继伟代表省政府作了《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
浙江教育实现两大跨跃
《报告》提到,近年来浙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两大跨跃。
一是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跃。目前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
二是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跃。全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各设区市基本形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7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自2002年以来每年保持在70%以上。
“这两大跨跃,标志着浙江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郑继伟说,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在全国省区中列第一位。
5年精减小学初中4500余所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浙江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率。
2002年-2007年,精减小学和初中学校4521所。其中,小学校数减少46.3%,校均办学规模从384人提高到697人;初中校数减少17.1%,校均办学规模从928人提高到997人。
同时,浙江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做法,以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2007年,省政府决定四年内投入27.7亿元,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
目前,全省76%的县(市、区)已成为教育强县。
政府出手让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不公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浙江探索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体,促进各类人群接受教育机会的均衡。
除了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2008年春季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今年,省政府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平均每月200元的津贴,每年从教育强县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县支教。
中小学生耐力素质下降明显
尽管浙江教育进步很大,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不足: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素质教育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素质教育为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格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
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比较普遍,“择校热”还未降温。全省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6-22岁学生近视率为63.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有如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学龄流动儿童少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超过90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郑继伟表示,今后教育投入遵循“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5年之内,全省将完成35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