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龙华用临安市政府资助的笔记本电脑整理图文资料。毛利刚 摄
在上海浦东街头拍摄的残疾人环保志愿者袁建民。 郑龙华 摄
依靠假肢的帮助,女足运动员孙长亭(天津)仍然奋力练球。
郑龙华 摄
与奥运精神有着共通之处 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属于全世界
至少在9月4日到8日期间,郑龙华注定要“名扬天下。”
根据安排,北京奥组委、中国残联主办,临安市政府承办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第四届‘残疾人在祖国怀抱中’全国摄影展——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100位残疾人精英”将于这段时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
这是一个连续性的摄影展,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但今年情况特殊,除了传统的展览,还缀上了一个个人展——郑龙华对话中国100位残疾人精英,作品占总量一半,共200多幅照片。
另一半传统展览部分,是有关残疾人的优秀作品,由全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创作,并经各地残联推荐、审核入选。
本来,郑龙华准备单独办展览,但与北京奥组委联系后,正好中国残联将今年的摄影展主题与奥运会结合在一起,于是被奥组委推荐,在“残疾人在祖国怀抱中”展览中一并展出。
在临安市文联的办公室里,郑龙华的展览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只欠打印送展。每位残疾人占一块展板,一幅主图,配三四张小图;两篇文章,一篇是推荐理由,讲人物的“精英价值”,另一篇是专访,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采访过程。
和一些摄影家相同的是,郑龙华留着一头长发,时不时会落下来遮住双眼,于是他用手臂撩一下头发,而口中的讲解不断,手头的工作不断。
除了展览,郑龙华已和出版社达成协议,大型图文纪实书《生命之光》也将于此间上市发行。
郑龙华要与全世界的人一起共享中国残疾人贡献的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这就是我进行此次活动的初衷。”
一位甘肃天水的环保志愿者给他留下的印象,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人类文明”价值。这位名叫袁建民的环保卫士,郑龙华发现他的时候正在上海浦东街头作环保宣传。这位只有70厘米高的男士,靠轮椅走遍全国,而他的轮椅,更有一桩故事。
袁建民在敦煌作宣传时,碰到几位法国人。他们被袁建民深深感动,看他行动不便,主动提出要送他一部轮椅。
半年之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访华,总统夫人贝尔纳黛特通过外交途径,给袁建民捎来了这几位法国人捐给他的轮椅。
“人类在很多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奥运精神是,残疾人的自强、自信精神也是。奥运是全世界人民的,自强、自信的精神也是。”郑龙华说。
因此,他选择的对象可能并没有多少辉煌成就,但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和精神,比如自强,让郑龙华有了记录的冲动。
但这个计划的起因却早于北京申奥成功。早年郑龙华还在残联工作时,作为分管宣传的副理事长,郑龙华就有拍摄残疾人的打算。但一直没有机缘,“师出无名”,所以拍摄主题也定不下来。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郑龙华“灵光一闪”:就是它了。
这年初,带着第一份可行性方案,临安市残联理事长陪同郑龙华走访了中国残联、新华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部门,拜访了吕厚民等10多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
2005年初,详细方案出台,郑龙华准备上路了。
拍摄过程本身就是残疾人的“奋斗个案”
虽然有临安市政府作为他的坚强后盾,但一上路,出征仪式再风光,摆在面前的困难却还是实实在在的。
那时候,郑龙华还是临安市文联的一名普通干部,但一到外地,这个身份似乎也没什么好用的。到了2007年,郑龙华当选临安市摄影协会主席,“这个身份在临安可能有人认,一出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何况,即使在文联工作的时候,这个活动本身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临安市文联,因此他也不方便利用这个身份去图工作方便。
但这个民间身份有时给了郑龙华不便。在联系采访对象的过程中,虽然各地残联给予了很多方便,但也在个别残联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的冷遇,盘身份、查证件,甚至把郑龙华带到信访机构,就连提供一下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也不乐意。
不过,郑龙华一直坚信“政府信息”的准确性,他所选定的拍摄对象,要么来自于中国残联公布的“自强模范”,要么来自媒体报道。但不管是哪个途径,郑龙华都得上网去搜有关这个人的所有资料。“互联网帮了我太多的忙,是真是假,网上一比较就知道了。”
“看他是不是适合我的主题,当然,还要看看事迹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感人,网上有没有对他的负面说法。”郑龙华说,初步选定的人选都是残联推出的先进人物,但最后拍摄的对象有一半是根据网上信息判断有价值去拍摄的。
“视角不一样。我是残疾人的视角,民间的视角。”就这一点,郑龙华特别强调。有些残疾人很优秀,但与残联的沟通不多,残联对他的认可度就低一些。他有时会选择一些这样的对象,但最后决定人选时,他会征求当地残联的意见。
因为不是例行公务,所以在去各地残联之前,郑龙华会先找好旅馆,绝不住残联招待所;早上10时以后和下午4时以后不去残联联系,以免“蹭饭”的嫌疑。
“自强是我们倡导的精神。如果我一方面做这个倡导,另一方面想着别人要提供方便,那不是叶公好龙?”郑龙华很注意自身形象,这可能与他从小残疾养成的习惯有关。
从2006年5月20日在临安市启动拍摄计划,到2008年5月28日在北京完成最后一例拍摄,郑龙华花去了三年时光。所获一百位人物的照片,涵盖了中国所有省份和地区。郑龙华统计了一下,总行程7.17万公里,拍摄图片4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5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1万字。
出发前,郑龙华除了自己筹集的35万元资金,更像是将士出征接受“馈赠”:临安市政府给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鑫富药业答应出资出版他的作品、佳能公司借给他一部顶尖的相机。
时任临安市常务副市长的吴苗强在出征仪式上对郑龙华说:“出去后,家里我们分担,不管有什么困难,放心大胆去做。”
为了缩短行程,郑龙华将摄影路线安排为七大地区,以浙江为首站及圆心。
当然,有些人物的采访拍摄并非在当地完成。比如,台湾无障碍协会理事长林俊福正好来杭州进行业务交流,郑龙华与之取得联系,完成了采访。
整个过程,可以用跌跌撞撞来形容。毕竟一个人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采访活动,郑龙华聘请了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助手,帮忙打理后勤事务。
为了节省费用,凡火车车程在10小时以内的,只坐硬座。不管多远,都不乘飞机。
“回过头来看,我在记录优秀残疾人,其实有时候也把自己感动了。这些残疾人精英都给人们树了一面镜子,照照看,我们能做得更出色。”郑龙华用双臂敲着笔记本键盘,一边自我感叹。
记录平凡残疾人的影像 传递超越自我的残奥精神
拍摄结束后,郑龙华曾言,让自己感触最深的,不是残疾人精英有多少成就,而是他们身上的“自信”。乐观、开朗而不自卑,是所有对象的共同特质。
幸运的是,他的镜头里体现了他想表现的内容。虽然有些东西只能在言谈中意会,但作为摄影家,他有足够的能力去记录那一瞬间的灿烂。
但作为对奥运精神的阐释,这次大展不应止步于此,而是追求“超越”于常人的精神价值。即使是普通残疾人,身上也有“超越”精神,而这正是残疾人奥运会的核心价值: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这个精神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点,传达了残疾人运动员超越生理障碍的勇气和信心,也“超越”了对残疾人的偏见,表达着残疾人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是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精髓。
“共享”则体现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要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不仅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也是残疾人和普通人共同的梦想。”郑龙华说,残疾人要与健全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也要奉献独特的精神价值。
郑龙华甚至没有碰到被拍摄对象拒绝的情况,最困难的一次可能是采访“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妹妹玉荣。这位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副主任的残疾人精英,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接待他。
但当郑龙华出现在呼和浩特市,拨通她的电话只要求两小时采访时,玉荣答应了,“你明天早上8点半到我办公室吧。”
次日一早,郑龙华如约到达,发现玉荣办公室门口等待办事的人已经排成了队。
郑龙华插队进去,玉荣说她绝对配合,但要先处理好要紧的事,其他的事下午再办。
中午,郑龙华破天荒地被拍摄对象请吃了一顿饭,而玉荣也是他唯一采访过的领导干部。“我尽量避免领导干部,因为他们的机会更多。相对来说,普通残疾人更加不容易。”
而决定采访玉荣,也是为了圆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在郑龙华上小学时,三年级课本里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44年前,龙梅和玉荣,这对“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暴风雪突然来临之际,用自己的体温和生命保护了集体的300多只羊,姐姐冻掉了脚趾,妹妹冻掉了右腿。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暴风雪中一昼夜》。3月14日,内蒙古日报也发表了长篇通讯《草原英雄小姐妹》。很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便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她们的事迹还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话剧、京剧,并被编入小学课本,成为集体主义教育的好典型,鼓舞和激励了中国一代少年儿童。
郑龙华正是这一代少年儿童。当时记录的英雄形象,成为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当郑龙华打听到玉荣“当官”之后,曾有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她的精神陪我们这一代人成长,是我们的偶像,印象特别深刻。”
而对这次拍摄,郑龙华不敢奢望塑像这样的精神典型,但他愿意记录下平凡残疾人的影像。而这样的记录,更加平实、可亲,也会更加令人在不经意间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