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31日讯
浙江工商部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寄卖行数量骤然激增。而这个现象的背后则是,近八成寄卖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经营,特别是抓住当前浙江中小企业缺乏资金的时机,纷纷涉足信贷融资业务,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令人堪忧。但更值得担忧的是,目前对寄卖行业的监管仍是空白。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出台相关法规对其加以规范。
现状
寄卖行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近来,寄卖行的发展速度令人有些意外。以桐乡为例,目前桐乡全市登记注册的寄卖行有197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50家。据业内人士介绍,寄卖行在小城镇以及城乡接合部的分布特别密集,而且绝大多数的经营场所装饰简单,一间房内只有简单的一张桌子、一部电话机,就撑起了门面。“按照寄卖行的经营性质,店铺里应该有客户拿来寄卖的商品或旧货,但在很多寄卖行里基本看不到。”这让人有些费解。
日前,桐乡市在对寄卖行业做的一项调查中找到了答案。调查显示,近八成寄卖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经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适逢中小企业普遍感觉资金压力的好机会,寄卖行纷纷废弃旧业,着手从事信贷融资业务。
在如今的寄卖行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顾客如需周转资金,可以将物品(包括电子产品、金银饰品、汽车、房产等)抵押借款,手续简便,无须第三方评估,双方合议即成。”浙江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的现状,恰好给寄卖行开展融资业务拓宽了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从寄卖行融资的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且月利率远远高于银行利率的4倍。除了违规从事信贷融资业务外,大部分寄卖行还做起了典当生意。留意一下各大寄卖行,可以发现为数不少的寄卖行名称中标有“典、当”字样,明示或暗示可以从事典当业务。据调查显示,顾客将物品放在寄卖行,寄卖行按交易标的价5%—15%不等收取手续费,有的手续费甚至高达20%—25%。若赎期已到,但仍未赎回,物品所有权就不再属于寄卖者了。
专家
寄卖行融资、典当都属违规
寄卖行“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寄卖行到底能不能做融资、典当业务?
行内人都很清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寄卖行只做“小额物品的寄存销售”,即只替顾客代卖物品。寄卖行将顾客委托的物品按顾客要求的价格卖出去,再按比例收取手续费;若卖不出去,就按天收取一定的保管费。但调查发现,不少寄卖行或明或暗地进行着融资、典当业务。有的甚至在门上明确写着“现金回购汽车、房产”等字样。浙江典当行业协会某负责人告诉记者:“寄卖行现金回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典当业务了。”而按规定,寄卖行根本无融资、典当权利,其从事融资、典当业务属于违规经营。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这跟寄卖行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有关。寄卖行作为一个旧货的代购代销行业,其注册资金只要3万元。但根据商务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典当管理办法》,典当行对注册资本要求非常高,且需要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的前置审批,并需接受日常检查和严格的年审。典当与寄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业态。但调查显示,市民对“寄卖”与“典当”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41%左右的市民认为寄卖行可以从事典当或者融资业务,30%的市民则表示茫然。这也给寄卖行违规经营带来了便利。
呼吁
出台相关法规规范该行业
没有经营资格的寄卖行经营典当业务或抵押担保业务,其潜在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同时,也给从事合法典当、担保、金融业务的机构造成不小冲击,影响了正常的经营秩序。
据了解,当前寄卖行多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其登记手续相对简单,又无须前置审批许可,只需提供经营者照片、身份证复印件和房产证明即可开设寄卖行,而注销登记也只需填写一份申请表即可。因此一旦被查到有违规行为,马上关门歇业注销,而后再重新设立登记,以逃避处罚,导致寄卖行业处于无序状态。
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曾有关于寄卖业的法律法规出台,或相关行业自律措施加以制约,造成执法依据欠缺。因此,对于某些寄卖行存在的非法典当、融资行为,工商部门只能以无照经营对其查处。此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来管理这个行业,也是造成寄卖行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寄卖行出现的各类不规范现象已是一个危险信号。因此,他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地方性规范文件,引导规范寄卖行业步入正轨;并建议部门联合,构建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