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还是不卖,这是个难题。
一方面是银行贷款收紧和民间借贷风险暴增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资产在二级市场以令人咂舌的速度缩水。这就是如今浙江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向左走和向右走似乎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泡沫的显现和危机的来临让这些天生嗅觉异于常人的商人们选择了“现金为王”的策略,出生于草根的他们朴实地笃信“手中有钱,心中不慌”。从已披露的一些上市公司半年报和之前的一季度报告中,一个明显的信号显示:在今年,浙江的企业一直在大幅减持所持有的股份,并且数量远远超过市场的想象。
半年套现超过10亿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减持上市公司国旅联合(600358)579万股,套现超过5000万元;宁波明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减持上市公司龙元建设(600491)352.79万股,套现超过5000万元;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减持上市公司横店东磁(002056)195万股,套现超过6000万元;浙江华辰物业开发有限公司减持上市公司浙大网新(600797)407.22万股,套现超过接近5000万元;杭州瑞立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减持上市公司中国宝安(000009)224.31万股,套现超过3000万元;浙江省水利水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减上市公司持钱江水利(600283)股份1091.18万股,套现约1.3亿元。
根据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共计约有40家浙江企业在二级市场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套现现金超过10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个人大股东的减持套现。
在这40家企业中,除了一些作为股权投资者的风投公司之外,房地产企业和一些传统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格外显眼。在中国宝安的一季度报告中披露,杭州瑞立房产套现了超过3000万元,而就在这期间,瑞立房产在杭州经过31轮的报价争夺,以3.4亿元拿下了位于滨江的一地块。在富春江旅游的套现过程中,则隐约让我们记起其幕后大老板朱宝良年初大手笔14亿拍下浙江丝绸的场景。而横店集团的徐文荣老先生则忙着为重建“圆明园”筹资,最近的消息是由于资金没能到位,“圆明园”的重建计划被推迟。
“由于目前众所周知的信贷情况,是这些企业选择减持手中股份的主要原因。”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对《每日商报》记者说。作为长年关注浙企发展的观察者,杨轶清坦言目前浙江企业的信贷环境是数年来最糟糕的一年。
而浙江省经贸委发布的《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也显示,在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明显等压力下,浙江工业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
1至6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5个和17.8个百分点。1至5月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上市公司忙着卖股 现金或是最大诱惑
昨日,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公告显示,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浙江允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允升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众孚实业有限公司拟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公司及允升集团分别持有的嘉兴市乍浦开发集团有限公司25.05%和23.95%的股权,允升集团持有的嘉兴市东方物流有限公司70%的股权,以及众孚实业持有的浙江五洲乍浦港口有限公司24%的股权。
经协商,以乍开集团、东方公司及五洲公司于评估基准日2008年3月31日的净资产评估值的90%定价,上述四部分股权的转让价格分别为16371.29万元、15652.39万元、2476.56万元、4900.35万元。
“如果此次转让能如期达成,新湖中宝将获得近4亿元的现金。”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此次变现,新湖中宝公司发言人称,是“抓住宁波港整合港口资源和港口资产增值的时机,适时变现非主业资产,优化公司资产结构的一项经营决策。”而在不久前,该公司刚发行了票面利率达到9%的公司债券,总额为14亿元。
同样的“折现”手术也出现在华立集团身上。日前,华立药业将旗下子公司华立九州100%股权转让给中国医药。而在两个多月前,5月19日,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华立科技则以全部资产和负债与上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从此上海远洋取代华立集团,成为华立科技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样的变化,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力成则表示,“卖壳不是舍弃,只是内部结构调整。”
银行贷款减少25% 中小企业供血不足
“现在时不时会听到某某企业资金链紧张这样的传闻。”杨轶清对商报记者说,“这样的传闻从某种程度上说都还是有一些根据的。”目前,不少企业由于资金紧张,一时又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只好采取一些不正常的借贷方式,比如通过民间借贷或者典当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市场的种种传闻。”
而这样的情况在浙江的中小企业群里显得尤为明显。“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十分严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正在加大。”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认为,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资金需求增加。去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收缩。随着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明显趋紧。三是民间借贷信心受影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一些原本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甚至倒闭,无法偿还借贷资金,原本较为活跃的民间融资也明显收缩。
目前的银行贷款究竟有多难?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浙江省工农中建四大行去年新增贷款为1487.27亿元,今年同期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减少了四分之一,其中浙江省工行今年1-4月新增小企业贷款13亿元,同比减少85亿元。此外,据某农村合作银行反映,该行2007年度贷款增量为20亿,2008年贷款增量缩减为17亿元,经对其贷款客户调查,新增贷款需求达33亿元,资金需求缺口高达16亿元。
“我个人今年的放贷指标比去年减少了将近一半,这在银行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我知道很多小企业缺的只是短期的资金周转,但我确实也是无能为力。”一家国有银行从事信贷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从数据上看,各家银行新增贷款同比减少四分之一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但实际状态可能更糟。一些银行为了防范风险,采取存单质押,这种做法不仅使中小企业在银行的综合融资费率非常高,而且造成了银行放贷规模的虚假现象。”浙江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受此影响,今年1-4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亏损面达21.03%,亏损总额70.6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93%。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更是高达51.7%,利息支出增长51.2%。
同样受资金短缺的影响,一季度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共有亏损企业3174家,同比增加414家,亏损面高达28.4%。在工业经济发达的杭州市萧山区,一季度,该区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增长三成,两项资金占有43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2.8亿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同比延长8天,资金沉淀导致资金需求大幅上升,企业财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成本上升近25%。
民间借贷饮鸩止渴救命稻草难以救命
在银行大门关紧的时候,脑子活络的浙江企业主们只好和以往一样,把目光转向了民间贷款,曾经在他们的发家过程中,江浙活跃的民间借贷让他们迅速成长。
可让他们沮丧的是,这一次他们连民间借贷这一条路也陡然变得危险了。“不是熟人托关系,‘一角利’,甚至一角五分利,恐怕都借不到钱。就怕给了钱却拿不回去。”在今年6月初,商报记者在宁波参加“浙洽会”时,一企业主无奈地对记者表示,即使是熟人,七八分利也算普通。
而如果按“一角利”计,年息则高达120%。这有可能是近十年来最赚钱的高利贷了。浙江省银监局报告显示,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以寻求融资渠道。在目前浙江温州的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0∶24∶16,转变为现在的54∶18∶28。
另外一组数据是,根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统计,2007年全年,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一路快速走高,四个季度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2.30%、13.69%、14.53%、16.84%,同比分别提高0.76、2.76、3.58、4.76个百分点,涨势明显。从利率分布区间来看,利率区间重心逐季明显上移。截至2007年四季度,0-10%区间的民间借贷发生额占全部发生额的20.02%,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23.30和9.43个百分点,下降明显;10%-20%区间的发生额占60.67%,同比和环比分别提高8.75和5.08个百分点;分布在20%以上区间的发生额占比为19.31%,同比和环比分别提高了14.55和4.34个百分点,提高明显。
此外,民间借贷呈现短期化特征,借贷期限和利率形成倒挂。来自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期限在一年以下的民间借贷占比高达77.86%,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1个月以内(含)的短期借贷比重14.54%,同比提高3.38个百分点。短期借贷利率水平远高于中长期借贷利率水平,呈倒挂现象,并有扩大趋势。截至2007年四季度,1个月以内(含)期借贷利率高达28.09%,环比高达4.17个百分点,比四季度总的加权平均利率高出11.25个百分点,上升最快;1个月以内(含)与1年以上期借贷利差达13.9个百分点,比三季度扩大2.55个百分点。
“经常会碰到一些企业主急需周转资金,要求几天内能借几千万,有时候利息会高得惊人。”杨轶清说。不过,有时候高利率也解决不了企业的实际问题。“这个时候,高利率带来的高风险,一不小心企业便会掉入深渊,走上恶性循环道路。”
2008年,浙江中小企业因借贷高利贷而不堪重负的企业数不胜数。曾经的安防明星企业南望集团轰然倒下;台州出现15例因经营失败而逃逸高利贷的企业,龙头企业飞跃集团资金链严重断裂;昔日的明星民营企业家,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从北京出走,一路经香港至马来西亚,至今仍滞留不归。
“到了这个时候,手上有大笔的现金就异常重要了。”杨轶清表示,目前已经有不很少的浙商加速回笼资金,保持“现金为王”,更有不少老板持币观望,等待在“最难挨的时候”去收购一些中意的资产。“这也就是那些浙江企业为什么在二级市场减持股票的关键原因了。”
融资矛盾达最高峰
资本市场期待破冰
现在,所有的难题又摆在了政府面前,局面需要一个创新的政策来破解。
这样的试验在“敢为天下先”的浙江诞生。今年6月,浙江先是出台《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7月份再次出台《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首次通过制度正式承认了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尽管两项措施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还是谨小慎微,但是严格监管下的单一资本市场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在中国,企业融资或者找银行贷款,或者上市,金融产品的单一让缺乏信誉凭证和公司内部结构失位的中小企业苦不堪言,甚至只能去所谓的“地下钱庄”承受高利率的盘剥。”一位中小企业主叫苦不迭。一方是有着巨大投资需求的民间资本,另一方是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但是就因为没有法定的规范的通道,让投融资双方几乎绝缘。
分析人士认为,严酷的经济形势反倒会促使金融管理制度产生松动,这种刚性需求让体制转变势在必行,A股市场容量有限,金融产品门槛往往让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也会是一条捷径。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浙江省试行股权质押贷款一个月,全省股权出质登记的企业已有40家,股权出质数额为20亿股,融资金额近15亿元。小额贷款方面,浙江省内流动性资金更是超过一万亿元,充裕的资金量和活跃的流动性为缓解中小企业投融资带来了希望。
不过,新制度的试行是一把双刃剑,能否抑制同时产生的金融欺诈和非法集资等问题,是这一制度能否长期存在和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杭州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就向媒体透露,这次小额贷款公司仅仅是试点,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试点效果不理想,出现风险,随时可能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