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4日讯 “悠荡步要迈得自然连贯,坐蹲步的重心要放在脚跟上……”连日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弄村67岁的蓝余根每天吃过晚饭,就带着同村的雷青封等3个新收的徒弟,来到村头的空地上练习畲族传统习俗“传师学师”中的舞蹈片段。和蓝余根一样,景宁的100多位民间老艺人积极参与到畲族文化的抢救传承活动中,累计带出了上千名徒弟,使畲族民间技艺焕发出了新活力。
“年轻人怕累,他们喜欢出去打工,不愿意学这些老古董。”东弄村村民蓝荣昌的一席话道出了畲族民间技艺曾经面临的尴尬境地。为此,景宁在做好畲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畲族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中。
今年,景宁积极发动41个畲族村寨“种文化”,鼓励100多名畲族艺人带徒授艺,凡是带3个以上徒弟的艺人,成效明显的,政府给予一定奖励。鹤溪镇三枝树村的蓝梅英跟畲族彩带传人蓝延兰学织彩带已经4个多月了,如今蓝梅英已经能够织出图案简单的彩带。据统计,景宁掌握彩带编织技艺的妇女已从原来的7人增加到现在的30多人。
畲族山歌手蓝陈契则不仅在村里带出了10多个徒弟,还组建了村里的“山歌班”,定期去给中小学生上课。最近,蓝陈契成了大忙人,许多外地大学生趁着暑假前来向她学唱畲族山歌、学说畲语。看着这么多年轻人来学习畲族文化,蓝大妈开心地说自己现在是“桃李满天下”了。
除了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外,景宁针对畲族歌舞等36项畲族民间技艺青黄不接的状况,投入5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县的6所中、小学校建立了畲族民间艺术传承培训基地。畲族的歌舞、体育等项目被精心编写成乡土教材,纳入学生必修课程,畲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走进了正规的课堂教学。10多位畲族老艺人先后为中小学生上课,目前已培养出畲族技艺“小传人”5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