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网络的优劣之辩 站在阅读时代的门槛 重新审视世界
我们正站在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的门槛上。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获奖致辞中写道:“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
莱辛曾将津巴布韦的学生与英国北部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发达国家,电视与网络对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莱辛对传统阅读日渐式微的焦虑,也正说明在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后,崇尚传统阅读习惯的人们内心的困惑和不安。
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教授,每天都保持着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家中摆满了各种书籍。对他来说,阅读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生活。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位教授也表现出了他对网络阅读的忧虑:“文化的积累需要反复品味,阅读带给人的提升,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体会了。”
网络的便捷,让我们习惯于用寻找超链接来代替细致深入的思考,思维趋向平面化;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纵容了思想的懒惰。
张教授认为,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交流学术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它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相互并不矛盾,各有各的优势,但是过多依赖网络阅读,可能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则呼吁,在网络电子文化发生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今天,在讨论“国民阅读率”上,“应该采取更加宽泛的理解态度”。
他举了一个例子。日本人是出名的喜欢阅读的民族,但是如果早上到东京车站的各条地铁线上去观察一下,男性乘客阅读的多半不是岩波文库的经典,而是漫画,上车就读,下车就丢,这样的阅读率恐怕不值得去羡慕和效仿。
陈思和还认为,对于今天80后青年男女的成长来说,“似乎人格培养与生活实践远比阅读更加重要”。
从报纸到杂志、图书,再到网络,阅读依然在,但我们总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或许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时代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不同的阅读需求。
至少我们正在渐渐明白,我们的阅读方式以及我们所阅读的这个世界,都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改变。
从数字报到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阅读时代 将改变国民生活
7月份,与“中国国民阅读调查”同时出炉的另一份报告——《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让浙江的一份数字报纸——《播报》名声大震。
在对全国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测试中,中国宁波网《播报》的各项总分仅次于《广州日报》,名列第二位,而在“原创性”、“实时更新”等项目中,《播报》以“全国唯一”的姿态,遥遥领先于其他数字报纸。
而在数字报纸的总体实力排名中,浙江的数字报纸占据了领先地位。对国民来说,数字报纸早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过电子图书,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听说过”电子书的人占全部被调查总数的47.4%。据估算,目前全国固定阅读“手机报”的人约为251万,固定阅读电子杂志的人约为227万。
与消费市场相呼应的是,数字出版业务增长非常迅速。国内的电子出版物也由2254种增长到6152种,国内已有手机报300余种、网络报纸1000余种、网络期刊逾2万种,网络数据库经营企业近10家。互联网上付费阅读、无线音乐下载、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0%。
面对数字出版业的兴起,7月16日全国第一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所谓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出版业态,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涵盖了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新形式。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出版将成为出版发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记者从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杭州市政府已向国家出版总署申报杭州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申报材料中,记者看到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项目将被列入基地的发展目标。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数字出版产业的成熟将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比如说出版图书,以后的出版模式可能就是订单式的,针对你需要的内容,出版社可以先通过数字通道集合,根据市场需要发行。”
网络还将再次“更新”我们的阅读方式。在数字图书馆,负责人描绘了未来图书馆的应用方式:你可以使用图书数字卡进入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内的藏书全部可以进行搜索,读者可以在网上拷贝所需要的图书,以后有时间了再慢慢看。
将于9月9日开馆试运行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让我们看到了离我们不远的阅读时代。在这座图书馆里,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新技术将被采用。比如,无线网络将覆盖整个馆区,读者自带便携式电脑,可在馆内任何区域实现无线上网;图书馆为到馆读者提供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并在馆区内设置电子阅读站,读者能够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