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污染企业自动关停 也有企业盘算着改行
环保治理和金融手段相挂钩,虽然这一招才实行了半年多,已经让不少环境治理通不过的企业尝到了厉害。
在绿色信贷启动前,余杭环保局对于查处到的违规排放的企业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处罚、责令整改或者关停。但是,经济处罚标准与企业的违法成本相比,如同毛毛雨。而政府下发的责令整改通知,不少企业也是阳奉阴违。
现在就不一样了。一家混凝土有限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500万元,就在审批手续完备即将发放贷款的时候,银行发现这家企业列入了余杭区政府今年的关停企业名单;为此,银行迅速启动了客户退出机制,中止了信贷业务。一家印染厂因为环保未经审批、未验收被罚款,银行也中止了对该企业的200万元贷款;还有一家热电企业,因为高能耗、高污染,银行收回了4000万元的贷款……
截至今年7月底,余杭区银行退出的涉及环保问题的企业达19家,涉及贷款金额8340万元,拒绝了31家“二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的企业的贷款申请,涉及贷款金额20210万元。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则是,同期,余杭区的银行信贷部门给54家环保型企业授信,涉及贷款金额高达48208万元。
绿色信贷“治理”企业污染行为,到底厉不厉害?记者从余杭区环保局了解到,自从实施这项政策后,在今年1到6月份省市区3级飞行监测中,余杭区企业的排污达标率达到了67.9%,而去年同期为59.1%。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地已经有不少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因为贷不到款,而被迫自动关停。而一家热电厂的老总对记者坦实相告,现在银行对他们这类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贷款控制非常严格,加之原料煤炭价格飙升,治污成本高昂,如果银行拒绝贷款的话,也许董事会会考虑转行。
余杭区环保局局长李敏华告诉记者,按照要求,环保局每个月都会把违规企业的名单通报给银行。“这触到了不少企业的痛处。”李敏华如是表示,甚至有一些企业上门央求环保部门,表示罚款他们一定会交,但千万别把他们的名单报给银行。
银行实行“一票否决制” 环保局长 给银行当起“培训师”
银行对企业治污情况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环保部门的想象。银行为什么如此关注企业的治污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余杭支行信贷科副科长叶水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银行也希望把资金注入给资产优良的企业,环保不过关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是一种不可控的风险。”
不少银行在审批贷款前,会主动向环保部门打听企业的环保情况。有些银行还对企业信贷实行了“环保一票否决制”,将贷款客户分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环保合格企业、环保关注企业和环保潜在风险企业等不同等级。
不过,只根据某一次的检查结果,把企业“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对的。为此,李敏华还特别跑到银行,做起了“培训师”。
“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能把偶然一次违法记录作为银行授信的依据。”李敏华说,他去银行上培训课,一是为了给银行普及环保形势和政策,二是传达给银行一个讯息——要给企业改过的机会。比方说,企业已经在开始建设治污设施了,但是因为工期的缘故,还没有正式运转,这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企业也有同样的想法。凌金轩说,对绿色信贷,他没有任何异议。当然,他希望,环保部门可以成为企业和银行沟通的桥梁,把企业整改情况、整改态度能够及时告诉银行,让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
名词解释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就是“green-credit policy”,是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绿色信贷”的推出,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也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