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14日讯 30年前,始于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燎原神州、激荡风云;
30年后,南太湖之滨的湖州正在续写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在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临之际,因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实践,湖州吸引着各方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纷纷报道湖州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全国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湖州召开,各省市甚至许多外国友人一拨拨来湖州考察。
湖州吸引大家的第一焦点,是在田野上唱响了一曲“大合唱”——他们创造性地牵手浙江大学,糅合包括工商企业、当地驻军、机关部门在内的多方力量,不断探索并完善“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统筹城乡”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中央党校一位副校长实地考察后,认为湖州创造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对全国各地具有示范作用。
市校合作,帮农民结一门“教授亲”
浙大与湖州市的合作,是偶然,更是必然。
2006年3月,浙江大学向省领导提出,希望全面参与浙江新农村建设。得知这一讯息后,湖州市委和浙大经过多次磋商,双方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湖州盼望这样的机会多时了。”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前列的湖州,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较多,特别是缺人才、缺技术、缺规划。而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在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双方合作正好弥补湖州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
在市委书记孙文友看来,开展市校合作,实践了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经过研究,市校双方开出了一份名为“1381行动计划”的合作清单——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城乡综合改革等“八大工程”,推进“百项以上重大项目”。
市校合作火热展开。在湖州,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演一场特殊的“PK赛”。与浙大合作的“八大工程”由8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定期由市主要领导做“裁判”,8位市领导集中汇报,相互比进度、比成绩,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在浙大方面看来,市校合作同样是“规律使然”。浙大地方合作委员会副主任朱世强认为,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这也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浙大责无旁贷。合作共建两年多来,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湖州广阔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反过来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课题和科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舞台,开辟了培养学生的新路径。
多方参与,更多社会资源流向农村
大合唱,主角自然不止一位。
除了携手浙大,湖州还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农村。
与我省其他地方相比,湖州驻军多、双拥工作基础好。市委、市政府和驻湖部队反复调研、磋商,决定开展“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开展了“水利援农、生态益农、流通惠农、扶贫帮农、科教兴农、医疗助农、消防护农、组织强农、稳定安农、精神富农”十大服务。眼下,驻湖部队有133个连以上单位,已与驻地乡镇、村结成对子,帮助890多户困难群众改造了危房,引来村民交口称赞。湖州军民共建新农村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高度重视,南京军区政治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军区范围内全面推广。
建设新农村,光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湖州的办法是:鼓励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已有1287家企业与881个村结对共建,行政村结对覆盖率超过85%,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将有企业参与共建。
湖州市妇联开展“新农村、新女性、新家园”活动;团市委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市科协结对百村,组织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对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市公安系统构建农村警务新模式,强化农村社会治安……
这不,就连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也纷纷参与进来。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成为农业部与浙江省共建新农村示范村,德清县被国家气象局列为全国首个新农村气象工作示范县;安吉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县,被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国家农发行把湖州列入农村金融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