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价格可以各定标准
高差价让伪劣配件商铤而走险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张平平表示,目前汽配市场主要有三种,即正产件、副产件、假冒伪劣件。正产件是由汽车厂家授权生产的品牌配件,副产件则是没有经过授权生产,两者在产品质量上没什么大差别。假冒伪劣配件多半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假冒其他厂家生产的配件,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这些配件价格相差两三倍,作为维修利润的最重要一环,一些维修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低价购进假冒伪劣配件。这客观上为假冒伪劣配件提供了生存土壤,并且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销售产业链。
据汽车工业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的汽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配件市场潜力巨大。仅杭州,截至2007年12月,汽车维修企业总数已达5699家,从业人员达到30795人,全年维修车辆超过500万辆次,年产值超过20亿元;汽配经销业户43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和利润诱惑,不法商人都想分得一杯羹,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另外,由于汽车配件行业涉及许多技术领域的细节,没有专门的行业标准及技术检测设备、手段,配件的质量很难识别。“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会开车不会修车,更不要说了解配件。即使有的消费者想分辨真伪,但外行人仅从外观上很难识别。此外,汽配产品成千上万,供货渠道多,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很难追查。”
监管有缺失,创新是重点
郑黎明表示,行业管理部门不明确、行业监管手段缺乏也是配件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目前我国的质量监管模式主要是工商部门着重对流通领域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并承担责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生产领域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并承担责任。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般不直接插手汽配经营行业,对于汽配质量监管往往在工商牵头联合打假的时候承担质量鉴定职责,平时则采取有投诉才干预的措施。而市场上90%以上的汽车配件由维修行业使用,在缺乏法律依据的前提下,维修行业管理部门想管也管不了。
“一辆车有两万多个零配件,而我省只有300多名维修管理人员,管理难度非常大。需要管理思路的创新,人工监管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张平平告诉记者,去年由杭州交通局和杭州机动车服务管理局自行研发的“机动车维修行业配件质量保证与追溯系统”,从根本上遏制了假冒配件的源头。这套系统利用数码防伪技术对汽配进行电子注册登记管理,并为每一件汽配件分配唯一的防伪条形码。每一个配件产品的源头信息和配件去处都被详细记录在这个条形码中,并可随时查询。一旦发生汽车维修质量纠纷,行业管理部门能通过防伪编号,迅速准确锁定配件来源,对消费者维权也具有积极作用。
前景展望
配件“身份编码”有望全省推广
郑黎明告诉记者,维修质量成为焦点问题,是汽车进入了家庭发展高速期、消费者进入汽车市场后的迷茫期、维修市场进入了梳理期、汽车工业进入了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提高汽车维修质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但是提高汽车维修质量,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也需要高科技的配合。汽车配件“身份编码”系统从去年10月开始在杭州地区试运行,今年在杭州通过地方立法,从5月1日起全面推行,从而在法律上保证汽配监管的效果。实行三个月来,有关配件质量的投诉同比去年下降了14%。目前我省正在对该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试点检测,时机成熟后便会向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