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包桧儿,春卷皮子裹着油条桧儿在平底油锅里翻面、煎、压,直到烤得表皮金黄。杭州人老底子传说,这个煎的就是岳王庙里跪着的奸臣秦桧。人们吃葱包桧儿是为了帮岳王爷爷解气,也是为了葱包桧儿的实惠实在。
这个杭州人最熟悉的小吃,正要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单金发说,葱包桧儿虽然是很平常的杭州民间小吃,但它一头连着西湖民间传说,具备深厚的杭州民间文化底蕴,有鲜明的杭州地方特色,是老杭州市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而“非遗”就是要深入老百姓生活才能入选,因此在他看来,葱包桧儿完全具备成为杭州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
杭州小吃能否“申遗”成功?明天,杭州市非遗办将到西湖区来进行评估验收。
饿肚子饿出来的“非遗”
葱包桧里有老杭州的美好回忆
一口乌黑的扁平锅,大妈一边用锅铲“哐当当”敲着锅沿,一边用杭州话脆生生地喊“来,葱包桧儿好哩,葱包桧儿吃哩!”
一群人围着大平锅叽叽喳喳喊:
“大妈,烤焦点!”
“啊呀,我不要葱。”
“油条新不新鲜?”
“甜酱哩?辣酱太辣了。”……
这一幕,老杭州人都很熟悉。
自从社区接到了上报200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的任务,翠苑四区社区干部曹雯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在社区里进行地毯式搜索。
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曹雯一五一十地说清它的科学定义,还真有点困难。不过她觉得,能够评上“非遗”的,应该是与这个城市一直传承的古老文化相关的东西。所以,诸如包粽子,唱杭剧之类有些年头的东西,通通被她作为“申遗”线索上报了。
6月4日这天,曹雯一如往日地出去找线索,直到中午都一无所获。满头大汗的她肚子有点饿了,忽然眼前一亮:葱包桧!
这是她好几年没吃到的杭州本土小吃,她小时候每天放学都会去买。
曹雯把车停在了小店门口,买了一对葱包桧。
“葱包桧——秦桧——岳飞——民间故事,要申遗,这不就是嘛!”咬了几口后,曹雯忽然想起,按照包含城市文化传承这个标准,葱包桧相当有资格参加申遗!
事不宜迟,曹雯吃着葱包桧,一边就开始向小店主范佳智女士展开了调查。
40岁的范佳智说,她之所以在这里开早餐店卖葱包桧,首先是自己爱吃,从小看着家里父母做,渐渐地自己也学会了——葱包桧的制作本就简单,成人后仍然想着葱包桧的美味,于是就在开早餐店的同时卖起了葱包桧。
而像曹雯这样的老杭州说起小时候吃葱包桧儿绘声绘色,显然更享受吃的过程。
“第一是等,第二是看。”大妈的手劲儿好,一个铁板上下左右地压,鼓着的油条桧儿就泄了气,包着的春卷皮儿裹紧了卷个小边,截成长段儿的青葱一夹进去就“嘶哩嘶哩”地冒着香味儿。就等着大妈一句话“好了”,递过钱,烫着手接过烤黄的葱包桧儿。
接着就是涂酱,曹雯说,这是吃葱包桧最大的乐趣,而且每个人都自己独特的涂法,她是喜欢先涂甜的,再涂辣的,然后再涂甜的,把酱涂得厚厚的,全然不顾卖葱包桧的大妈肉痛的眼神……因为涂法不同,每个人DIY出来的葱包桧味道也会有小小的不同。
吃葱包桧儿也是一个大事件,要小心地把葱包桧儿折得两头贴牢,一点点地把溢出来的酱舔掉,然后大口地咬下去。蜜甜的酱里滑过几分辣,香喷喷,甜丝丝。
两人越说越投机。
不久,一份“非遗”申报登记表就到了西湖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登记表后附着范佳智制作葱包桧场景的照片。
而就在翠苑街道提交申报材料后不久,西湖区北山街道、古荡街道也不约而同地向西湖区“非遗”办提交了葱包桧申遗所需的相关材料。
西湖区“非遗”保护办公室主任韩玉华说,他们已将杭州特色小吃葱包桧及制作技能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