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王路蟋蟀市场
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昨日下午3点,岳王路上过往的路人,在太阳底下匆匆而行。
50多岁的邹大伯并没有因为高温而显得有丝毫的烦躁。只见他眼睛紧紧盯着地上的一张石凳,左手伸到石凳下面,不停地摇晃着,右手则拿着一个迷你型小网兜,“啪嗒”一声拍了下去。
“终于逮住你了。”顺着邹大伯叫的方向望去,一只青青发亮的小蟋蟀已经被网兜罩住。
“爱逃跑的蟋蟀,说明脾气大,那你说打起架来,它还能输到哪儿去?”邹老伯轻轻地把蟋蟀送进罐子里满脸得意,“说不定,赢几场下来,身价就能涨到上千元呢。”
在行外人看来,邹老伯似乎有些痴人说梦;但对于行内人而言,随着中秋临近斗蟋蟀进入高峰期,蟋蟀中的“常胜将军”卖个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就知道有一只蟋蟀,主人买它时就掏了3块钱,后来经过几番打斗,战绩显赫,被一个懂行的人出价1万元钱买走了。”邹大伯说。
杭城有4000名玩家
蟋蟀又叫“百日虫”,顾名思义,通常只有100天左右的生长期。每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11月中下旬,开始过冬。所以,玩蟋蟀的时间,是从每年7月份开始,中秋节左右进入高峰,到11月份就逐步开始走向尾声了。
杭州岳王路上的蟋蟀交易区,算得上目前浙江最大的蟋蟀批发市场。每天从早到晚,总有几十位职业炒商,提着数千只蟋蟀兜售。玩家们也总会抽时间到这里来转转,看看有没有自己中意的新货到。
事实上,杭州玩蟋蟀的爱好者队伍数量也不少。“仅仅市区就有近4000人是固定玩蟋蟀的,多年照面下来,很多人互相都是有点面熟的。”业内人士估算出的这个数字让人惊叹小小一只蟋蟀背后的吸引力还真不小。
小冯就是其中一名玩家,虽然今年还不到30岁,但斗蟋蟀的年龄已经超过15年。无论是卖蟋蟀的,还是买蟋蟀的,对小冯都很熟悉。
记者跟着小冯一走近市场,商贩们便纷纷拉起了生意。“这些都是我精挑细选的,绝对好,你看看。”一名蟋蟀贩子更是直接把虫盆送到了小冯的面前。只见小冯微微笑了一下,并不答腔,径直走开去。
“他卖的是本地蟋蟀,个头偏小,而且性情相对温顺,所以我是不会买的。既然我不买,就不要看。如果看后不买,可能会影响别人生意,坏了行内的规矩。”小冯边走边说,“其实,杭州本地蟋蟀曾经是非常好的。南宋时,全国最好的蟋蟀都被送到杭州。它们的种也逐渐散落到遍及周边各地成为杭州本地蟋蟀。那时,杭产蟋蟀质量非常不错。本地蟋蟀的衰落是1988年的那场台风导致的,一夜之间,散落在野外的虫卵全部被破坏了,自此本地蟋蟀开始走弱。”
目前,杭州市场上主要有两种产地的蟋蟀。一种是山东的,个头大、脾气暴躁,是斗蟋蟀的好材料;另外一种则是杭州产蟋蟀,因为个头偏小、产量也少,所以玩的人也稍微少一些。“选择好的蟋蟀,还必须要看颜色。纯粹的青、黄、紫都是上好的品种。如果眼睛炯炯有神则是大将军的发展对象。”
讲究七分虫三分养
小冯在一个并不算大的摊位前停下。柜台上摆放着五六十只蟋蟀盆,里面都各关着一只蟋蟀。女老板热情地介绍,大的10元/只,小的5元/只,都是山东虫。“我是河南人,老家和山东交界。每年这个时候,我都来杭州卖蟋蟀。老公则在山东到处跑,收虫。收到一定数量,就送过来。”
小冯从柜台上拈了根细细的稻草,走到盆的正前方,掀开一只盆盖,里面的蟋蟀立即从盆中间躲进了旁边的阴影里。“这只不行,好的蟋蟀要有大将风度。盖子掀开了,它也一定是一副不怕天不怕地的样子,站在中间,一动不动。”看了十几只,小冯终于选到一只紫色的。只见他用稻草逗了逗紫色蟋蟀的触角,它立即生气了,吱吱地叫唤起来,横向张开大嘴,狂咬稻草。“这只颜色不错,够凶,买回家养养看。”
半个小时的时间,他挑了3只蟋蟀。计划带回家养到9月上旬,再放出来比斗。
事实上,买回来的蟋蟀并非都能上“战场”,至少有40%的蟋蟀是要被淘汰掉的。小冯对记者说,7、8月份上市的蟋蟀还属于虫子的青少年期,所以需要好好养护。在养的过程中,如果饲养得当,能让蟋蟀更加凶猛、厉害;如果养得不好照样会丧失斗志。所以,怎么个养法,还是很有讲究的。
“虽然我10多岁时,就开始和小伙伴们斗蟋蟀。但直到读书识字以后,才真正掌握一些蟋蟀的饲养技术。”他说,“这里讲究个七分虫三分养。好虫加上好的养护,蟋蟀的斗性会很强,每次比赛,才能全力以赴。”
养蟋蟀的地方要经常通风,否则有可能滋生细菌;而蟋蟀吃的也有专门的饲料,是给它补充营养;每隔半个月左右,还得一只只逐个给蟋蟀洗澡,把它们身体上的油脂清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