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点,杭州市政府五楼电子会议室,11位企业家坐在一起,谈论着缝制“过冬棉袄”的话题。
“比想象中要好,我们1到7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8%,都说要过冬,我却觉得看涨不看跌,想进一步拓展市场。”西子集团总裁陈夏鑫冷静分析。
“办法总比困难多。”杭州大厦有限公司董事长楼金炎低调预测:“杭州大厦1-7月份利润增长37%,估计近年每年赚的钱,都可以造两个现在的杭州大厦。”
企业界的“江湖泰斗”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也出来说话:“我干了60年工作,做了37年厂长,什么坑洼没见过?大家都在为企业缝制过冬棉袄,我相信杭州企业的实力,我们的棉袄不会太厚,我们面对的是个暖冬。”
昨天召开的树立“杭商”品牌专题会,就是从“棉袄”这个引子开始的。
在座的这些自信、低调、务实的企业家,正是“杭商”的杰出代表。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感慨地说:“探讨杭商,就是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企业和企业家的进步,并以此检阅我们城市30年的发展道路。”
杭商包括这三类群体
提到杭商,你会想到谁?
浙商研究会副会长胡宏伟说:“有两类,一是有历史的绵长感,比如冯根生,串起了60年起伏的中国经济;比如鲁冠球,是改革开放30年的常青树,他们都是全国少有的。另一类杭商面向未来,比如马云,是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的代表。”
其实,杭商不仅是一种地域性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
“不仅仅局限于杭州一城一地,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引领者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者。”王国平给杭商定义:“杭州籍在杭州创业、杭州籍在外地创业、外地籍在杭州创业这三类群体,都是杭商。”
杭商特点:多元化、文化积淀……
会上,很多企业家、专家都谈到了杭商的特点,下面这些词,说到的人比较多。
多元化。这是网盛科技董事长孙德良的概括:“希望一提到杭商,就能让人觉得,这是能干实业也是能创业的群体,这是一群资本家,更是一群知本家。”
累积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里都有可能出现暴发户,但把钱做成企业品牌和文化,进行传承和积累,才是杭商与众不同的地方。
哪怕是成立才9周年的阿里巴巴,现在已经想着如何打造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店。
文化积淀。杭商的产品能做好,一方面是有一种杭铁头的执拗精神,另外就是杭州人细腻、审美的追求,这是融入身体的文化禀赋,是任何人拿不走的。
当然,还有国际化视野、会跨国经营、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精神……
“这将是改革开放30年后,能引领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群体。”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卫东说。
钱江新城考虑建杭商综合体
为鼓励杭商的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还要做这些工作:
组建杭商研究会,探究杭商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召开杭商大会。
设立杭商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发动杭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多元化筹资,支持杭商创业、表彰奖励有贡献杭商、宣传推广杭商品牌等等,条件成熟的话,还将筹建杭商银行。
加强杭商培训,推荐和选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杭商企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实施“杭商回娘家”工程,对回归企业提供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扶持,明确杭州市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均适用于杭籍回乡的杭商投资项目。
配备项目代办员,无偿为企业家的投资类项目全过程“跑腿”。
在钱江新城筹资建设集名企总部、培训、交流、服务、展示等于一体的杭商综合体,建设成为杭州标志性建筑,既作为在杭代表性企业和回杭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又吸引浙江乃至全国企业把总部设立在杭州,成为“新杭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