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30日讯 省政府近日正式发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对未来5年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第一项计划。该计划的制订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负责,今年2月启动。在省政府领导直接指导下,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等23个有关部门及11个地市科技局共同参与,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修改而成。
实施计划有什么重大意义?在我省经济调整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将发挥什么作用?本报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
“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既是对《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又是我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蒋泰维说。
蒋泰维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但目前,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高约束时代的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显得更加迫切。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重大的产业革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中心环节。蒋泰维说,研究开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和R&D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为此,行动计划确定了我省到2012年R&D占GDP比重要从目前的1.52%提高到2.2%的奋斗目标。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今后几年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高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力争5年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达到155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26%;另一方面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
——大幅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禽畜、水产等10个传统农业。建立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科技富民强县、低收入群众科技增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五大促进行动。
——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科技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软件、文化创意、动漫、传媒出版、广播电视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现代商贸与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技术市场、科技会展和科技中介机构;提升消费型服务业水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在金融、教育、卫生等服务产业,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力争将第三产业比重从原来的40.4%提高到45%左右。
——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领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攻克和推广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创新,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洋船舶、海洋生物、海洋渔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