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日讯 “两抢一盗”案件在温州高发,让好多市民为此缺乏安全感。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几位行政、法学专家,请他们对这一现象作些探析。
“两抢一盗”有个致命弱点
章寿禹(市综治办副主任)
“温州市社会治安总体形势离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安全感也不够强。”章寿禹说,犯罪因素的产生、演变、打击等过程中,公安、综治工作毕竟只是其中一个主要环节,“两抢一盗”其实是一场“人民战争”。
章寿禹说,其实“两抢一盗”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作案后力求尽快销赃,所以在废品收购站、二手手机市场、金银首饰加工点、机动车维修点等边缘性行业管理要加强,特别是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严格落实各项综治措施,斩断销赃渠道。而对群众来说,不要贪小便宜,拒绝购买这些来路不明的商品,形成赃物无路可销的局面。
联合起来打击“销赃市场”
金斌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
金斌华说,目前温州地区有一条“两抢一盗”高发带——“三区两市-瓯北”,这些地方的发案数量站全市的大部分。由于市区中心外来人口少,警力配备足,发案率就低,市区东西部发案率就比较高,呈“哑铃”状。
据统计,在破获的“两抢”案件中,外来人员异地居住、异地作案的流窜犯罪占85%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案件是因为销赃市场的存在而频发的。”金斌华说,销赃渠道很畅通,也诱使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销赃市场进行打击。
携带大量现金会刺激犯罪
吴玉宗(温州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
吴玉宗认为,社会治安问题由来已久,从最根本上分析,是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期,便会派生出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加上温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流动人员较多,这些问题一旦被激化,其负面作用便会凸显;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受生计困扰的人也很容易铤而走险。
吴玉宗说,其实整个城市产业结构与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也有一定关系。在温州很多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聘请的工人虽然大多勤劳朴实,但也有少数人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差,他们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稳定因素之一。
“我不是温州人,我听说温州有个喜欢携带大量现金的习惯。”吴玉宗说,这个习惯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刺激了犯罪,得好好改改。
建立立体的防控体系
冯蒋华(省人大代表、浙江玉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冯蒋华说,就犯罪学角度而言,犯罪不是法律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因此,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两抢一盗”,是很必要的,但如果认为消除该类犯罪现象只能依靠司法机关,则是片面的。事实上该类案件存在和上升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是公安查不严、检察诉不快、法院判不重或者宣传不到位等等,它的根源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防控体系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措施落实程度有关。这些措施都到位了,“两抢一盗”的发案率自然就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