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8日讯 干(石览)中心小学为全校500多名学生编写了定海第一本剪纸艺术校本教材《剪韵》,《剪韵》中的作品多以捕鱼、晒鱼鲞等海岛群众生产、生活场景为素材,技法质朴,想象力强,如一幅幅剪出来的“渔民画”。为该教材做最后润色的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柴晨光认为,《剪韵》“将传统民间艺术与舟山海洋文化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定海,像干(石览)中心小学一样有自编校本教材的学校很多。仅美术类,柴晨光就捧出了一大堆,有柳行中心小学的《海洋线描画》、石礁中心小学的《木屑画》、海山小学的《水墨画》等。“在定海,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柴晨光说,“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海味’浓郁。”
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定海区积极推行乡土文化教育,构建社区、社会和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2003年,该区作为“全国海洋特色教育基地”,将22所中小学作为子课题研究单位,进行海洋历史、海洋经济、海洋艺术和海洋国防系列研究,在各校建立“海洋教育”实践基地或陈列室、网站等。新课改实施后,定海区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要保质保量完成《人·自然·社会》和《千岛海韵》两套省、市级地方课程,并提倡利用所在学校的乡土教育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以文学、艺术、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如今,学生不仅学会了爱家乡,更学会了用舞蹈、音乐、绘画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并获得诸多荣誉。如干石览中心小学师生剪纸已获得6个国家级荣誉,海山小学锣鼓队敲到美国,海滨小学的少儿渔民画、柳行小学的海洋线描画也受到了行家赞誉和肯定。
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柴晨光认为,还得归功于“海”字。“任何传统或现代艺术,融入海洋文化都会有特色,而学生在创作与家乡有关的题材时,更容易有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
海山小学是乡土教育开展时间较长,收获也比较多的一所学校。2007年,该校的舟山锣鼓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海洋风暴”,感动了无数华裔孩子。该校《渔歌号子》《课间10分钟》等舞蹈还获得国家级金奖。能取得这些成绩,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了常态化的乡土教育。自2004年起,海山小学以舟山锣鼓为抓手,邀请文艺干部、知名民间艺人为学生上课。同时将乡土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成立了地方课程教研组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规定中年级学生每周乡土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不少于2课时,高年级学生不少于4课时,任何教师不得占为它用。教学内容包括“舟山礼仪文化”、“舟山饮食文化”、“舟山地名文化调查”等等。
“现在课程设置的权力部分下放到了学校,这给学校开展个性化的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要注重创新改良,赋予传统民间艺术以时代元素,使之更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这样乡土文化教育就能散发‘新’活力。”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董良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