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衣=爱”第一站的信息收集,在过去的几天里终于完成。本报灾区援川记者柴明雄已经进入了青川竹园镇的凉沙村小学。
前方信息发回之日,就是“衣+衣=爱”征集令发出之时,从今天起,“衣+衣”热线开通,接受杭州市民的爱心冬衣。
新学期开始有一阵子了。如不是连日大雨,我早想到下面村里的学校去看看孩子,这也是援建指挥部党委抵川后的心愿。
雨总算小一点了,跟着竹园镇的徐副镇长,走进了崎岖陡峭的盘山公路。现在当地余震不断,大雨后山上还有滑坡,所以我们是被杭州援川交警送进山的。
我们的第一站——竹园镇凉沙村小学。
学校有学生43名,老师5名,是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建筑之一。教学楼宿舍楼前,一根红线更是拉出危险区,绝不让孩子靠近。
因为雨实在太大,学校从孩子安全考虑,暂时停课,让学生回家。可四个月来,孩子们的学习从没间断,只不过从教室挪到了帐篷里。
“帐篷教室是沙特阿拉伯援助的。”学校的老师很感慨,孩子在帐篷里学习很艰苦,天热时不动也一身汗;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可孩子们都坚持了下来。
我们见到了一个叫杨府的小男孩,9岁,二年级。他家与学校仅一墙之隔。
他的家不用说,也是危房,全家老少都住防震棚。棚子很黑,看不清里面摆设,就俩木床,一张旧沙发,一条薄薄的被子。
杨府的妈妈说,丈夫在浙江嘉兴打工,大的孩子在镇上念中学,周日回家,母子仨挤一张床,一条薄被全家拼着盖。
杨府有个同学,叫杨贵香,防震棚的“家”在不远处。除了床,什么也没有。80多岁的老奶奶说,立秋过后天凉了,家中拿不出一床被子,只有一条毛毯,一家老小,不知道咋盖。
再看小贵香,身上一件短衫,天已经很凉了,可家里再拿不出别的衣服。
村里人说,现在大家压根儿还没想冬天呢,阴湿的秋季怎么挨过去还不知道。衣服,被子,在哪里?他们不知道。
我想说的是,这里的老人孩子,需要我们。
特别提醒
衣被要新的是有原因的
温总理在号召全国向灾区捐赠衣被时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灾区的衣被我们要新的。”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向灾区捐助了不少衣物。但其中的一些旧衣物处理非常难,要消毒后才能分发,既费时费力,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一些地方上根本没有能力完成。
所以,我们也在这里提醒大家,这次为灾区同胞的爱心衣被,崭新的衣被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记者连线
杭州市援建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李包相
这里需要一位严冬时刻的送炭人
各位读者好,谢谢大家关心!我们指挥部挂牌是在8月25日,大部队正式进驻青川是在9月4日晚上。我们将和青川人民一起,在这里度过三年难忘的时光。
这几天,我去过几个学校,接触过许多孩子,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当地老师介绍,许多同学的课本、衣服,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是大家捐赠的。眼下,随着天气逐渐转冷,活动板房里生活、学习的艰辛可想而知。
温总理最近发起了向灾区捐过冬衣被的号召,通过网络知道,杭报也正在发起“衣+衣=爱”行动。杭州人民在捐赠衣被,帮灾区同胞过冬。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非常有爱心。作为指挥长,我想说一句话,青川是个灾区,重建工作还刚刚开始,这里的老百姓尤其是孩子,特别需要大家的爱。青川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有零下10摄氏度,山区更冷。许多人喜欢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但青川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希望是一位严冬时刻的送炭人。希望我们杭州有更多单位、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个人积极响应总理的号召,向灾区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