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0日讯 200人,400人,521人,768人,近四年来,衢州中专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本地就业比例从四年前的15%增加到今年的42%,成为目前衢州市二十多所中职学校本地就业人数最多,就业率最高的学校。仅仅几年时间,借助我市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出口”转“内销”,衢州中专开始完美“转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本地工业企业,为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保证。
毕业生受本地企业青睐
“衢州中专的毕业生技能上手快,一进厂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浙江元立集团人事科科长孔春燕对衢州中专的学生很欣赏。元立集团成立三年来,目前已经有近五千员工,都是这几年新招聘的。其中,面向全省招聘的中职毕业生占到近十分之一。而这些众多的省内中职学校,衢州中专的毕业生到这里上班最多,达到近百人。孔春燕认为衢州中专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好,自我定位准,能吃苦耐劳,比较稳定,也发展得比较好。前年毕业进厂的吴绍衢,现在已经是工段长了(在厂长下面的干部),目前,有十几位毕业生参加了高一级学历的进修,积极考技能等级证书。
红五环集团公司的精工车间是该厂要求很高的车间,一些难活细活都聚集在这里。近几年来,挤到这个车间的衢州中专毕业生已经有三四个了,一上岗就是技术能手。
开山公司是衢州市最大的企业之一,近几年来,衢州中专每年都有四五十位毕业生来这里工作。目前,总数已超过200人,是衢州中专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最多的一个。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很多该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该公司的五精工车间设备最高档,每台机床的价值都在几百万元,操作这些高档机床的技术人员衢州中专的毕业生占了大多数,达到26人。其中邱宏俊任了该车间的班长,“统领”着整个车间。
“盯”着本地企业完美“转身”
毕业生由“出口”到内销,完美“转身”并非一蹴而就。
衢州中专创办于1987年,原来是一个以文科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2002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招商引资的政策,刚刚到任的校长翁孝川就敏锐地感觉到,今后几年,会有大批的企业进驻衢州,企业多了,用人也多了。怎么为本地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促进本地工业企业的发展成了他思考的问题。
从那时起,翁校长就时刻关注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情况,不断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反映到学校的办学上来。
学校“转身”先从专业调整开始。针对衢州市的支柱产业,2004年增设数控技术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06年开设模具、风洞机械专业并成立了旅游中专学校;2007年增设光伏专业;今年又增设了硅电子专业,同时,学校正在进行有机食品深加工专业的调研。到现在,学校已经成功地由文科为主转为综合性并以电子机械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紧跟我市主干产业的调整步伐。
对接企业,面向企业教学,原有的教材内容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先后组织编写了16本校本教材。
近两年来,随着外地企业的大量入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走出校门就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才,衢州中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去年始,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二年级的学生中组织成立了以各种企业命名的班级,如巨化班、申洲班、乐叶光伏班、劳克斯班等,经过几个月和企业的共同培养后,就可以直接到企业上岗。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班级已经成立了近二十个。
本地人才的稳定性好,这是本地企业倾情本地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颇让人头疼的是,很多毕业生都想到外地闯荡,不愿在本地就业。如何把两头对接起来,衢州中专做了很多尝试。
2004年5月,红五环公司老总苏勇强走进衢州中专,给师生做企业人才报告,介绍自己的企业及用工要求,苏勇强成了第一位走进中专学校做报告的企业老总。此后学校加入衢州市企业家协会、衢州市汽模配协会、衢州市数控技术协会,衢州市的企业家成了学校的讲师,他们定期来校给学生做报告已经成了制度同时,学校经常邀请市经委和开发区领导到学校做我市经济形势报告会,让师生了解本地企业。这些都成了学校经常性的活动之一。
新学期开学,衢州中专正着手组织暑假下企业经验交流会。为了让师生了解本地企业,学校从2004年起,每年都安排学校领导、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实习,亲近本地企业,为毕业本地就业打基础,实现了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完美“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