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起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这一活动,并将正式签署“无车日”承诺书。(《京华时报》2007年9月16日)
对于“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政府领导带头参与活动,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各承诺城市应至少实施一项新的注重实效的绿色交通措施;切实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有人认为作秀和象征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作秀秀出一些理性的思考,象征出内心的呼唤,也很值得。
少开一天车很容易,少开一个礼拜的车很难,少开一个月的车难上加难,城市不可能没有车,但是城市应该有适量的车,否则不但城市承受不了,环境也承受不了。“无车日”绝不是少开一天或者几天车的问题,而是如果这种形式,刺激我们的环保理念和思想,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延伸思考的契机。
首先该思考的是汽车文明,不仅表现为拥有汽车,也不仅表现为按照交通规则行车,更表现为开汽车的道德,如今城市步入了汽车社会,善于看到汽车的危害和合适地舍弃汽车才是汽车文明的更高境界,毕竟,城市的空气不那么清洁,城市的天空不那么蓝,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地球温度的升高,都和汽车有关,少开车,就是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其次,思考的是汽车的生态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道德需要加强,但是,生态道德同样需要呼唤,“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无车日”告诉人们,做理性汽车人,拥有汽车伦理就是有道德的表现。
第三,思考的是汽车的权利公平。为了适应汽车,城市的马路越建越多,越建越宽,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越来越窄,客观上侵犯了另外一个群体的路权,这是不公平的表现,有车者是富人群体,但是城市绝不应该尽量为富人服务,而忽视了对平民的服务,这违背了“穷人城市学”原则——城市更是穷人的城市,应该为更多的穷人服务。
再好的内容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形式总是特别有利于深化和推动内容的有效延展,首届“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也许在效果上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是思考的契机,也是行为的改变。坚持得多了,通过思考催生的改变力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