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到2012年,杭州将每年确保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不少于300万平方米,5年新开工建设150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拆迁安置房“房等人”目标。
9月12日,杭州召开“城中村”改造暨拆迁安置房建设工作会议,六城区政府和市级相关建设单位现场签订了2008年度拆迁安置房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书。
今年的“军令状”任务艰巨,要确保新开工340多万平方米、竣工200余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建设任务。
为什么要改造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在主城区范围内、已实施撤村建居的地区中,农居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薄弱、住宅布局无序、生活环境较差、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且无法安排建设多层农居点的区块。
1998年,杭州启动了第一批撤村建居工作;为了改善城中村现状,于2003年启动了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
不了解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内容的人,不会知道其中难度。
这项工作,涉及村民身份转换、撤消行政村建制、成立社区居委会、土地征购、农转居多层公寓规划建设、10%留用地、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各项政策的制定、完善、兑现等。
这些工作,有一点做不到位,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意味着损失,就容易让群众有情绪,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改造这么难,为什么杭州还要坚持做下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多个场合就此做过解释——
它是实施城市国际化突破口
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做好“城”的文章,就必须解决好“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三大难题,而这三大难题,都或多或少与城中村有关:
只有改造城中村,才能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有了空间,才能做好“借地发展”文章;发展了才能产生资金,才能妥善安置城中村居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杭州老城区推进城市化的主战场和突破口就在城中村;无论是做好新城还是城市综合体,都离不开城中村改造。
它是新农村建设突破口
建设新农村,是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重中之重,而城中村改造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
杭州的农业、农村,仍然是当前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但杭州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比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得更早、表现得更突出,“三农”问题已演变为“四农一村(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不改造,杭州老城区新农村建设就会出现“灯下黑”。
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突破口
现在还有不少“城中村”脏乱差现象严重,违法搭建突出,被戏称为“握手楼”“接吻楼”“一线天”的房子随处可见,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拦路虎”。
更重要的是,城中村是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主要聚集地。
城中村不改造,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品质不提高,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建设是突破口
征地拆迁和拆迁安置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环节,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是突破口。
3年前,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两个房等人”目标,现在,经济适用房“房等人”已基本落实,拆迁安置房“房等人”还没做到。
全市计划实施184个拆迁安置房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758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的只有89个,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
“拆迁户是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无名英雄、第一功臣,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杭州城市的今天。”
王国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人文关怀,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拆迁安置房建设。”
多项政策支持拆迁安置房建设
如果说城中村是“生活品质之城”落差最大的一块短板,现在杭州就要接长这块短板,接下来,杭州将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拆迁安置房建设:
拆迁安置房具体分城市居民拆迁安置房和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两大类,今后,两类拆迁安置房规税规费缴纳,均参照经济适用房相关规定,免缴大市政配套费、减半缴白蚁防治费;
两类拆迁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公建设施,都要求与拆迁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要有规范的物业管理,并由市、区两级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与监管;
鼓励代建制,邀请有业务能力和品牌效应的专业房地产公司,比如绿城等来建,提升安置房品质;
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将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拆迁安置房项目审批。
主城区开建
10万平米外来务工人员公寓
考虑到杭州外来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住在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建设、拆除违章等工作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日渐突出。
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就此提出了明确目标:“主城区要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下沙开发区和滨江区,更要克服困难,兑现政策,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