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8日讯
21岁的女大学生马爱飞,三天前从杭州下沙赶到市区的省血液中心,她要捐献800毫升的成分血。这是她连续第20次献血。
从2007年2月开始,马爱飞每个月都坚持献一次成分血,每次往返的路途加上献血的时间,需要6个小时。
昨天记者第一次见到马爱飞,这个身高1.62米、体重54公斤的女生,非常阳光、非常真诚,她用自己极大的热情来坚持完成这个使命。
她有了女许三多的称号
马爱飞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所以每次献血都要利用休息日。
每逢这样重要的日期,她早上7点30分左右就要从寝室出发,搭乘401路公交车,历经70分钟的车程到达马市街的终点站,然后步行40~50分钟到位于武林路上的省血液中心,这一个单趟的时间就是2个小时。
在血液中心,要经过填表、登记、检验等过程,约需要20~30分钟。然后,整个800毫升的成分血的捐献过程需要近2个小时。
这个过程其实是有点漫长的,“有时候医生不太忙,他们会来跟我聊天,了解一下我的身体情况。现在,献血中心安装了电视机,我就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献血,感觉时间就过得快一些。”
连续20个月捐献成分血,就是这样用每次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奔波、努力、付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坚持下来。
杭州市志愿者协会讲师、下沙高校志愿者联盟主席余红很熟悉马爱飞,她说:“马爱飞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坚持和执着,使她有了女许三多的称号。这是大家的看法。”
建立无偿献血QQ群
2008年6月,马爱飞建立了“血液献给生命的礼物”网上无偿献血交流群(群号63796838),目前包括浙江省血液中心有关领导、在杭各高校志愿者负责人等已有46人加入了该群。
记者在昨天也加入了这个无偿献血交流群。马爱飞的QQ签名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个1987年2月出生的女孩,从年满18岁开始就一直在为这份事业不断努力。
“我第一次献血就是在18周岁生日那天。”马爱飞回忆说,当时自己拿着簇新的身份证跑到慈溪市人民医院,紧张而又激动:“医生我要献血,我有身份证!”
当粗粗的针孔扎进她的静脉,鲜血马上流进针管里,她一直看着,看着它流进血袋里,“我就觉得好像看到它流进病人体内一样,这能挽救一个生命。”突然,她发现输血的速度慢下来了,医生检查了一下说她的左手静脉细,问她可不可以换个手继续捐献。
“既然已经在献了,我就想勇敢一点把它献完。”于是,第一次献血,她的两只手臂都扎了针。
志愿服务超过200小时
去血液中心的时间长了,马爱飞渐渐认识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上的资深志愿者,她也志愿加入了这一行列。
于是,每逢假期,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带着同学们去献血车上做志愿服务:介绍血液和献血常识,凭借自己献血的感受和经验帮助第一次献血者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指导献血者填写表格,为他们倒水,临走再送上一声“谢谢”。
同时,她还参加省血液中心的志愿者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0小时。
汶川地震当天,马爱飞就联系了省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同学们献血的愿望。第二天下午,省血液中心的第一辆抗震献血专车开进了下沙高教园区,开进了学院的校园。马爱飞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连续3天在献血车上志愿服务。
目前,浙江省卫生厅正在筹备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马爱飞提出了“下沙高教园区无偿献血志愿联盟”的计划,希望建设一个统一有序的管理组织,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和意义,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