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桐庐县凤川镇翙岗村万国山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外地访客,他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寻访一处神秘的摩崖石刻。这批石刻似图非图、似字非字,确切的产生时期也无人能知,被当地百姓称为神秘“天书”。虽然几十年来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省市专家都曾进行考证,但始终未能弄清这处“天书”的真正含义。而近期一些民间爱好者在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些石刻和河姆渡时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与成熟的甲骨文有着极其类似的外形,这一推测结果再次将沉淀已久的万国山“天书”之谜推到了众人面前。
万国山位于凤川镇翙岗村大源溪东侧,那批神秘“天书”便刻在山顶一处横岙岩石上,由于不清楚这些石刻的含义,当地村民们便将其称作“天书”。如此神秘的“天书”自然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桐庐县原实验小学教师吴宏伟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一睹传说中神秘“天书”的真容,他几经寻访,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最终找到了“天书”所在。吴宏伟为记者描绘了他第一次看到“天书”时的情景: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斜躺在山脊西面的横岙上,上面刻着一些奇里古怪的图形,面积大约2平方米左右,有的形状像房屋,有的像凉亭,有的像插着天线的蒙古包,还有的像“田”“木”等汉字。许多图形由于风雨的侵蚀,只留下了一个朦胧的影迹,只有仔细辨认才能分清。而在山上的其他一些岩石上,他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石刻。
如此奇怪的图形和符号究竟蕴涵着什么含义?“像万国山石刻这样的奇异的图形我从来都没有见过,既不能判断它是图形,也不能判断它是文字,它既有图案的性质,又有文字的特征,可以说是图文参半吧。”平时喜好书法并对甲骨文有一定研究的吴宏伟说,这样的石刻被称作“天书”是恰如其分的。“有一次,与我同行的一位朋友说,这些石刻中有一些房子状图形很像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剖面图。这话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直觉:这可能就是远古先民留下的文字符号。”吴宏伟告诉记者,他认为万国山部分石刻和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有着十分相像的形状,和成熟的甲骨文也有着极其类似的外形,且万国山附近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都十分适合古人居住,与余杭河姆渡文化遗址也相距不远,因此,这些石刻极有可能就是这些远古先民的“杰作”,若真的是与河姆渡文化同时同系的“文字”,便能将中国的文字史再向前推进数千年。
“关于万国山这些摩崖石刻,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便进行过调查,但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有关的争论和观点也很多。”桐庐县文管办前任主任许重岗告诉记者,桐庐属于良渚文化圈,早年在凤川镇也曾发现过不少新石器时期文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便听到当地百姓有关“天书”的传说,1984年当地文物管理人员专门上山进行过调查,并将石刻的拓片带给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沙老先生在看过拓片以后认为这些石刻有可能是文字,但如何对这些石刻进行解释却十分困难。后来,当地文管部门又将石刻的拓片带到省考古研究所,请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先生进行鉴定,曹先生在仔细研究过后认为这些石刻并不是文字,只是一些符号和图形。“确定这些石刻是否是文字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作,并不能只凭简单的印象来认定,我们还要搜集更多的证据进行比对,只有找出其中内在的可以解释的连贯意思,才能说它具有了文字的真正功能。”许重岗这样对记者说。
目前关于万国山“天书”的争论还在继续,下一步,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将再次对这些“天书”进行调查,争取早日拨开笼罩在“天书”上的层层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