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6日讯 就在省内众多小企业身陷资金“沙漠”的当口,浙商银行却为它们营造了一方融资“绿洲”:8月下旬,该行设立杭州分行,专门承接总行在浙北地区的经营职能,进一步细分小企业信贷市场;同时决定今年再新增小企业贷款50亿元以上。这是浙商银行今年为缓解小企业融资难作出的最新尝试。
截至今年8月末,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08.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3%。其中,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同比增长60%,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表示,浙商银行问世之初,就明确把服务小企业作为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蓝海”。这不仅是浙商银行打造优势银行、特色银行的需要,也是浙商银行身为本土银行的责任所在。
做别人不敢做的业务——专营支行试出样板效应
位于杭州古翠路76号的浙商银行杭州城西支行,门面并不抢眼,却是全国首家小企业专营支行的所在地,也是浙商银行集中试点小企业信贷的首块“试验田”。
所谓专营支行,用城西支行行长盛争朝的话说,就是心无旁骛专做小企业信贷业务,即专为融资额度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的企业发放贷款,包括大量500万元以下的微小企业贷款。
既然是“试验田”,自然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不过,让盛争朝最动心的还是总行积极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只要创新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总行都允许并鼓励大胆尝试。”
小企业专营支行的发轫,正是得益于这种可贵的创新意识。为业界所称道的小企业贷款“桥隧模式”,就源于一笔同行“无人敢做的业务”,最终在城西支行“落地生根”。
杭州一家仅有100万元注册资金的网络传媒公司,按常规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但其先进的经营理念、良好的成长潜力却打动了浙商银行。该行与当地一家担保公司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第四方承诺”解决方案,即在以往担保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传统担保融资模式基础上,引入风险投资或上下游企业作为“第四方”。由第四方承诺:一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第四方将以股权收购等形式进入企业,并注入现金流用来偿付银行债务,以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
在浙商银行的撮合下,这家网络传媒公司最终“敲定”了两家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浙商银行随即向该公司发放贷款500万元。目前,这家网络传媒公司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两家国际风投公司1000万美元的创投资金已到位1/3。
有了“试验田”的样板效应,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顺利破题。浙商银行不失时机地把创新链平展到小企业贷款特色支行和分行一级的专营部门,构成了全行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的“铁三角”。到今年8月底,浙商银行以这三种模式设立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已达10家,占全行所有分支机构总数的45%。
鱼与熊掌能够兼得——风险监控官手握“尚方宝剑”
创新的外延在扩展,创新的内涵也日益丰富。
浙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的“广种广收”,背后需要机制创新的不断推动。浙商银行为小企业量身定制一套有别于大中企业的贷款制度体系: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操作流程和设计筛选程序。而独具匠心的风险监控官委派制度,堪称创新亮点。
任戟便是浙商银行派驻各分支机构的20多位风险监控官中的一员,常驻杭州余杭支行。每逢周一的贷款审批会,通常是他最忙碌的时候,看报表、听汇报甚至实地考察,对信贷企业逐一过会,然后决定是否行使“一票否决权”。他说,虽然手上握有总行赋予的“尚方宝剑”,但“亮剑”与否,还得看这笔贷款放出去的风险大小。
龚方乐行长深有感触地说,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存活率低,贷款风险高,但市场又很大。鱼与熊掌能否兼得,关键还在于银行自身如何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
风险监控官委派制在小企业信贷中起到了“管”“放”并重之功。浙商银行把小企业贷款审批权充分授权给支行,同时委派风险监控官主管派驻单位的风险管理,只对总行负责,行使授信否决权与风险监督权,但无审批权,与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互为制约。这样,既缩短了小企业贷款审批链,提高了效率,又能有效地防范过高的风险。今年上半年,海宁市盛龙箱包有限公司从余杭支行新增了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负责人郑文龙说,以前贷款一般要半个月才能批下来,现在一周就够了,手续全的话只要两三天。
如今,创新因子活跃在小企业信贷流程的每一道环节。浙商银行针对小企业缺抵押、少担保的“通病”,不断创新担保、提款、还贷方式,“生意圈联保贷款”、“老乡联保贷款”、“同行联保贷款”、“分期还本付息贷款”、“循环贷款”接踵面世,缓解了小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据统计,今年1至8月,该行小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为333万元,不良贷款率仅0.15%。在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浙商银行是唯一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今年仅浙商银行与招商银行2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