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7日讯 这个国庆长假,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062班的潘仕录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学校里完成老师给他布置的一项“作业”。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工资结算系统的网站建设项目。早在这学期开学,小潘就从段正杰老师那儿接到了这个任务,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省略了游戏等休息时间,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个项目。现在的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寻找相关的资料,回到寝室后还要将学校老师的个人信息输入系统内,建立一个数据库。
与小潘一样,在国庆长假里忙碌着的,还有班里其他18名同学。
新学期刚开始,他们就收到了一份惊喜:班主任陈建明为全班19名同学请来了10名本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平均每位老师负责带两个学生。
这些老师中很多都是研究生导师,手头上有很多项目要做,这19名本科生算是他们额外招纳的弟子。
与做研究生导师工作类似的是,他们会每隔一个多月就给这些本科生布置一项任务,有的是制作网页,有的是编写一套程序,有的是研究一个课题,很多任务都是本科生从未在课本中学过的,这时,导师会给他们一个方向,告诉他们相关的一些书籍,让他们自己先钻研起来。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是此次结对子的主要目的。
“两年打基础,两年实践锻炼,这是在他们刚进大一时我给他们制定的计划。”有着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陈建明说,“如果本科四年只是钻研理论,不亲自实践过的话,将来很难快速地适应社会上的工作。所以我联系了10名老师,义务担当他们的指导老师,让这些学生有一个边学习边工作的机会。”
学生潘仕录说:“现在我们晚上寝室卧谈会的内容也改成讨论如何才能完成项目。”
据悉,在随后的两年大学生涯里,这19名学生将跟随这10位导师学习、实践,而导师们也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水平,给予学生参与部门工作的机会,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