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分院院长,最近经常要忙着往返于海宁与宁波之间。幸好,今年5月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让这段原本需要4个小时的路程缩短了一半。让陈院长忙的事情,就是纺院近期在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开张的一个“店面”。这也是纺院在校外设置的首个“前沿阵地”。
陈运能说,海宁是家纺强县。以前,他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常常作为嘉宾,被邀参加海宁的各项活动。而这次,是实实在在地在人家家门口扎了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开设在寸土寸金专业市场里的“阵地”,还不需要花费一分钱。
“店面”既是设计室也是培训站
位于海宁家纺城的纺院“店面”,店名叫“中国家纺学院同兴设计工作站”,也有杭州方面力量的参与。
为何能不花一分钱就开店?说起来,这跟浙江纺院的专业实力分不开。像宁波的博洋、雅戈尔等多家著名纺织服装企业,都曾在遭遇技术难题时求助于该院。现在,不光纺织企业,连一些地方政府也向纺院抛出“绣球”,海宁就是其中之一。
海宁是国内著名的装饰布料、家纺产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当地有两三百家以来料加工为主的纺织企业。然而,随着市场创新需求的增大,海宁缺少设计能力的加工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高要求订单。
陈运能明白目前纺织行业面临的现状:“这两年出口不是很景气,纺织行业受到冲击不小。对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是必然趋势,海宁的老总们都很迫切。”
刚开张不久的工作站,“生意”很是兴隆。除了正为慕名而来的海宁市30名纺织技术人员提供为期一个月的业务培训,还在帮当地一家纺织企业解决某个国外大单色织物设计的难题。
“市场竞争是真刀真枪的,尤其是设计这个领域,需要捕捉更时尚、更新颖的信息。”所以,海宁的纺院工作室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通过项目分包、分段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直接的实战平台。用陈运能的话来说,就是:“在这家店里,我们既要‘生蛋’,同时还要培养能生‘蛋’的‘鸡’。”
家纺工作室今后将有几十家
林小忠,海宁家纺城副总经理。他认为,引进专业人才的工作室对产业发展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由于专业人士的指导,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为整个家纺市场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我们就是为专家与企业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林小忠说,“浙江纺织学院工作室的引进,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工作室和市场双赢的效果。”
为了建立家纺工作室,海宁这回花了血本,共出资100多万人民币,除纺院的工作室之外,家纺城市场还建立了来自上海、杭州、北京及武汉的4个专业技术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均能享受政府“绿色通道”的待遇。除免去第一年的市场租赁费用和五年的地税,工作室还能免费享受展厅和会议室,吃饭和住宿等实际问题也将会解决。
这5家工作室还只是打头炮。今后,海宁可能还会陆续引进20家甚至30家专业工作室。全国家纺的先进设计技术和专业人员将集中在一起,从而带动整个海宁家纺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杭州湾大桥的开通,为长三角城市包括嘉兴、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家纺市场和人才流动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留住人才、留下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企业当‘红娘’。”林小忠说。
多元化产业集群带来更多创新
陈建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专家。
他眼中的大桥时代,加速了杭州湾两岸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以纺织行业为例,南岸的绍兴、宁波和北岸的海宁、桐乡、余杭等集聚区,有合而为一的趋势,资源能共享,分工更细化。
“一线一地一元化”的单一的产业区变成多元化的产业集群,很多创新的思路和亮点就能源源不断地冒出。陈建军说,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好改变。
“杭州湾大桥改变了空间格局,使宁波由原来的长三角地理位置的一个终端,变成了一个枢纽。”陈建军说,对于桥南岸的宁波包括绍兴地区来说,分享到的果实之一便是,能更好地依托上海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展与驻沪的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的联络、合作渠道,从上海这一平台获取更多的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国外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来反哺自身产业的发展。
总部位于慈溪的方太集团就率先出击,目前已经在上海建立起了制造工艺转化、创新产品资讯等平台。